燃油附加费5日再下调!元旦出行成本下降飞去哪儿
2023-12-02
更新时间:2023-11-23 14:08:38作者:橙橘网
随着阿根廷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的结束,极右翼选举联盟候选人哈维尔·米莱(Javier Milei)战胜中左翼执政联盟候选人、现任经济部长塞尔吉奥·马萨(Sergio Massa),当选阿根廷新一任总统。
一头乱发,挥舞着电锯,誓言挑战“政治种姓”、大幅削减政府开支的米莱赢得了多数阿根廷选民的支持。他将于12月10日正式就职,任期四年。
米莱当选之际,阿根廷正面临二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胀率超过140%,债务持续增加,贫困率不断上升。无奈的阿根廷民众迫切地希望有人可以打破困局。
然而,米莱提出的一系列激进主张,尤其是废除中央银行、放弃阿根廷比索转向全面美元化让很多人心存疑虑。而作为“政治素人”的他,未来能否摆平各方势力、顺利施政,同样还是未知数。
阿根廷执政联盟为何在选举中落败?历届政府为何难以挽救阿根廷的经济?米莱所谓的全面美元化有可能实现吗?阿根廷的外交政策是否会出现大幅度调整?近年来拉美地区的“粉红浪潮”是否会因阿根廷“变天”受到冲击?围绕一系列问题,观察者网采访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所长王友明。
当地时间2023年9月25日,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圣马丁,米莱在一场集会上举起一把链锯 图源:视觉中国
【采访/观察者网 王恺雯】
观察者网:您对阿根廷此次大选有何观察?阿根廷中左翼政府为何会失败?反映了民众怎样的心态?
王友明:这次阿根廷中左翼政府的失败完全可以说是自己造成的,板子应该打在自己身上。极右翼的胜利并不说明他们的竞选主张有多英明,实在是执政联盟太糟糕,选民作出了“艰难的选择”。
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已超过140%,在拉美地区仅次于委内瑞拉。这是什么概念?老百姓手上的钱变成“毛票”了。此外,阿根廷的外汇严重短缺,债务压力持续攀升,贫困率也已经上升到40%以上。
农业是阿根廷的支柱产业,今年极端气候再次出现,阿根廷主要粮食产区遭遇大旱,进一步冲击该国经济。多种因素叠加,让阿根廷经济复苏前景黯淡,国际金融机构和分析师预测,2023年阿根廷经济可能会出现2%-3%的萎缩。中左翼政府无法改变糟糕的经济状况,选民看不到一丝希望,丢掉总统大位也在意料之中。
观察者网:阿根廷曾经富裕繁荣,是什么让它的经济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历届政府都试图挽救阿根廷的经济,为何收效甚微?
王友明:20世纪初,阿根廷一度进入世界十大经济体的行列,当时连欧美人都挺羡他们的,有一句话叫“你富得像个阿根廷人”,足见阿根廷当时的富裕。
但是,阿根廷一直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没有完备的工业体系,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依靠农矿产品的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让依靠出口的阿根廷遭受重创,对该国经济的冲击非常大,可以说是一个分水岭。
上世纪四十年代,胡安·庇隆(Juan Perón)上台后对国内经济进行了全面改革,致力于经济独立,大力推行国有化政策,同时大搞福利主义,利用公共开支修建学校、修建医院、修建住房。这样一来可以收获更多支持者,但大量的投入也导致政府财政赤字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阿根廷国内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难以形成稳定的经济政策。1989年卡洛斯·梅内姆(Carlos Menem)执政后,阿根廷开始了大规模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大力推动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还将阿根廷比索与美元挂钩。虽然经济一度有所起色,但外国资本大量涌入,控制了阿根廷的经济命脉,导致阿根廷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外债越来越多。西方金融寡头还控制了阿根廷的主要银行,严重削弱了阿根廷的金融主权。
当地时间2020年6月17日,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名男子走过一家关门的餐厅 图源:视觉中国
进入21世纪后,阿根廷经济的低迷状态没有得到恢复,特别是近10年来六次陷入经济衰退。这些年左右翼政府来回折腾,各自推出激进的主张,却一直没有找到让阿根廷经济脱困的良方。
我去阿根廷调研时,有阿根廷学者对我说,真羡慕你们中国,能制定那么多的五年规划,我们阿根廷政府更换频繁,没法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往往是新官不认旧账。
观察者网:此次赢得大选的哈维尔·米莱在经济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激进的主张,包括关闭央行,废除比索、全面转向美元化,大幅削减开支等。阿根廷有没有可能全面转向美元化?
王友明:废除比索、“砸烂”央行、全面美元化这类主张足够吸引眼球,对一心求变的选民来说,似乎是不错的选择。但第一个问题是,阿根廷有那么多美元储备吗?第二,所谓全面美元化,就和之前对西方资本放开金融体系一样,让国家的金融命脉掌握在华尔街或美联储手中,你是省事了,货币主权完全被人家控制。西方金融寡头都是唯利是图的,他们可能会给你些小甜头,但从根本上说,他们不会为了阿根廷和阿根廷民众的利益着想。
米莱的主张也许和他的成长经历和所受教育有关,可一旦当政了,面对的就是整个国家和民众的利益。全面美元化这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极大争议的做法,或许可以建立试点,如果是全面实行,我认为对阿根廷来说不是一剂良方,阿根廷的金融体系太脆弱了,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观察者网:有分析称,作为“局外人”的米莱将成为阿根廷恢复民主40年来最弱的总统。您对米莱的执政前景有何看法?他将面临哪些挑战?
王友明:大选结束后,米莱和他的支持者一定会迎来短暂的狂欢,但是,当他12月10日正式就职、一系列改革计划出台后,势必会遇到强大的掣肘和制约,也会面临国会分裂与社会分裂的局面。
米莱所代表的极右翼势力虽然赢得了总统大选,但他所在的极右翼选举联盟“自由前进党”在阿根廷国会只是少数党。在第一轮选举中,米莱的得票率落后于中左翼执政联盟“祖国联盟”候选人、现任经济部长塞尔希奥·马萨。之所以能在第二轮投票中反超马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右翼势力,尤其是阿根廷前总统毛里西奥·马克里(Mauricio Macri)的支持。他所领导的中右翼选举联盟“合力变革”是国会第二大力量,其候选人帕特丽夏·布利里奇(Patricia Bullrich)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率位列第三。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19日,阿根廷经济部长塞尔吉奥·马萨(前排右一)败选后向支持者致意 图源:视觉中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米莱在组建内阁时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诸如外交部长、财政部长、国防部长等重要职位,肯定会“让”出去一些。米莱之后在国会中,除了要面对强大的中左翼和左翼势力,还要和中右翼势力分权,拉拢他们,否则相关的改革就无法通过。就算米莱想要施展拳脚,也只能在让步和妥协中进行。
在社会层面,阿根廷传统的左翼势力、特别是工会势力也是非常强大的,米莱的政策如果触及到工会的利益,后者绝不会善罢甘休,可能会频繁组织罢工等示威活动与政府对抗。
观察者网:这些年中国和阿根廷之间的合作交流不断深化。而米莱在当选前多次“出言不逊”,包括将中国形容为“刺客”,拒绝和所谓的“社会主义者”进行贸易,但此后又有所收敛。您如何看待米莱的一系列涉华言论?未来几年阿根廷与中国的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阿根廷总体外交政策又是否会改变?
王友明:米莱这些言论我们就姑且一听。阿根廷经济要走出困境离不开中国的帮助,想要“切断”和中国的关系并不现实。
中国是阿根廷第二大贸易伙伴,也是阿根廷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市场,另一个被米莱“点名”的巴西是阿根廷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这样的地位摆在那儿,要“切断”与中国、巴西的关系不是“自寻绝路”吗?这些竞选言论不过是博眼球,米莱提名的阿根廷外长候选人戴安娜·蒙迪诺(Diana Mondino)后来也做了澄清。
在米莱执政后,中国和阿根廷的关系可能会有一段磨合期,但双方一定会找到新的利益契合点。无论是中国、巴西还是俄罗斯,新的阿根廷政府只能和这些国家“挂钩”,而不是“脱钩”。
至于阿根廷是否会拒绝加入金砖国家,我认为也需要继续观望。在亲美西方的外交基调下,米莱新政府对加入金砖机制的积极性有所下降,但不可否认的是,金砖国家中,巴西、中国和印度三国就占阿根廷出口总额的近30%,在金砖扩员之后,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家都要加入,对阿根廷的利好只会越来越多。
米莱新政府可能更倾向于加入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等机制。但以阿根廷目前的经济情况,OECD是不会那么轻易接纳它的。如果不被OECD接纳,又拒绝加入金砖国家,这不是自我孤立吗?
米莱上台后,阿根廷奉行大国平衡外交的天平或发生倾斜。事实上,从米莱投入选举至今,在倾向美西方体系方面,他没有改过口,当选后还表示会尽快访问美国和以色列。我认为,米莱选择美国作为其首访国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观察者网:近年来,拉美迎来“左转”浪潮,多国左翼政府回归。作为在拉美地区有影响力的国家,此次阿根廷“变天”,会对整个拉美地区的政治格局带来哪些影响?拉美政权为何总是“左右摇摆”?
王友明:这几年拉美地区的政治版图可以说是“一片粉红”,主要国家都由左翼或中左翼当政。在这样的政治生态下,拉美左翼是联动、自强的,在拉美一体化,以及为古巴、委内瑞拉发声等问题上都展现了团结;去年美洲峰会上更发出了战略自主的“拉美声音”,抱团对美国说“不”。这些都体现了左翼掌控拉美政治版图的显著特征。
但是,不少由左翼当政的拉美国家日子并不好过。比如智利,智利一直是拉美地区经济的“优等生”,但今年经济表现不佳,民众对博里奇左翼政府的不满情绪日渐累积,8月底的一次民意调查中,博里奇的支持率已经下跌到29%。与此同时,智利右翼保守主义势力抬头,今年5月智利制宪委员会选举中,右翼政党智利共和党赢得了51个席位中的23席,成为最大赢家。目前,该党创始人卡斯特在2025年总统竞选民调中位居前列。目前来看,左翼想要打赢保卫战还是要经过一番努力的。
当然,拉美左翼政府中也有亮点,那就是巴西的卢拉政府。卢拉的第三个任期刚起步时,可以说坎坷不断,但他有丰富的执政经验,很快就把局势稳住了。8月中旬一项民调显示,卢拉的支持率已经升到60%,是他第三个任期以来的最高值。虽然有卢拉这个亮点,但总体来说,拉美左翼执政还是牵绊不断。
巴西总统卢拉 图源:视觉中国
此次阿根廷极右翼的胜利撕裂了拉美地区“一片粉红”的政治版图。明年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将迎来总统大选,我认为阿根廷“变天”会对其他拉美国家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
非左即右的“钟摆效应”在世界各地都存在,但在拉美地区格外显著,频率也更快。
新世纪开始的十多年,拉美左翼一度主导地区政治秩序。左翼全面治理新自由主义,但无心、无意也无力调整沉疴尽显的经济结构,往往采取倾向中下层的社会福利政策,为了讨好选民,用国家财政建住房、建学校、建医院。这样一来,选民是高兴了,但是钱从哪来?左翼的执政工具日益捉襟见肘,经济蛋糕不但未能做大,盆中蛋糕反而日渐稀缺。
实现“右转”的国家,也未迎来右翼领导人在竞选时所承诺和展望的美好景象。右翼上台之后,采取完全相反的政策,大砍公共机构和福利开支,搞得民怨四起。
拉美地区在上世纪末进行了10年的新自由主义改革,一种所谓的“华盛顿共识”,这场实验不但没有帮助拉美进行经济突破,反而令其付出了两极分化的代价,左右来回轮换,你方唱罢我登场。这种缠斗也是拉美国家迟迟走不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
其实左翼和右翼政党均对经济困境的症结心知肚明,也深知若想彻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摆脱“资源魔咒”,就必须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多元经济,实行市场经济、自由经济,对外开放。同时,发挥国家调控作用,运用福利政策适当向中下层民众倾斜以补市场竞争带来的负面效应。
不过,这一脱困方略必须建立在稳定执政的前提下。而拉美左右政党常常为了一己之私,根本不给当政者实施经济结构转型的时间,而是“凡是当局支持的,我都反对”,利用对方的失误、贪腐丑闻,发动自己的拥趸走上街头,政权的频繁更迭往往使原本可以挽救经济颓势的改革措施中途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