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北京1101:有中度霾;今起北京公积金执行“认房不认商贷”
2023-11-01
更新时间:2023-10-26 00:13:08作者:橙橘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豹变(ID:baobiannews),作者:高宇哲,编辑:邢昀,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不节食、不运动,躺着就能瘦?这样的“好事”让一种减肥神药风靡国内外,甚至在资本市场上带来了一阵强大的“催肥”作用。
这款神药的出圈可以追溯到2022年10月,彼时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在一篇推文里称,自己借助禁食和一款叫做“Wegovy”(司美格鲁肽)的减肥药,30天暴瘦18斤。
这不仅是马斯克的减肥秘法,英国前首相约翰逊也在自己专栏里大谈减肥历程,为这种神药“带货”。2022 年司美格鲁肽销售额达到 109 亿美元,背后研发该药品的母公司,来自丹麦的药企诺和诺德(NVO)更是“母凭子贵”,2022年市值上涨到4464亿美元,超越奢侈品巨头LVMH集团,一度成为欧洲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在全球网红的带领下,这股减肥风潮从大洋彼岸吹到了国内。打开小红书等社交软件,搜索减肥相关话题,司美格鲁肽的减肥实测数据等讨论激烈。
“瘦了10斤……”“90多斤可以打吗?”“医院不给开怎么办?”
有人反馈效果不错,有人被送进急诊,还有人正在买药的路上。当爱美的人们蠢蠢欲动、以身试法,国内药企和资本市场也按捺不住,疯狂备战以司美格鲁肽为代表的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赛道。医疗行业资深投资人柳丹博士告诉“豹变”:“现在没有投资人不关注这个领域,它的热度甚至超过了当年的PD-1,而且竞争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减肥药背后的“肥肉”市场,正在被疯抢。
一、躺着就把肥减了?
在以减肥药出圈前,司美格鲁肽的真正战场是治疗糖尿病。跨界破圈后,尽管国内尚未批准司美格鲁肽用于肥胖、超重等体重管理,它依然成为超适应症人群的减肥“稻草”。
2022年胖了10斤的李然,体重增长到了115斤。虽然在健康范围内,但追求体重向下管理的她,在得知司美格鲁肽可以减重后,坚定地走上了问药之路。她曾经挂到一家医院的内分泌科尝试开药,但由于并未有高血糖、糖尿病等症状被医生拒绝。
不死心的李然,花费610元在一家互联网电商平台自行购买了一盒1.5ml的小剂量产品,相较于医院里478元的价格,李然多付了27%。由于司美格鲁肽是处方药,购买产品时,李然在处方确诊栏选择了“II型糖尿病”。
关于是否是正品,商家给出的答复是:“盒子有唯一的药品追溯码可查,支持扫码验证”。收到药品后,按照视频教程,李然用颤抖的手给自己注射了第一针。但之后的“40小时”给李然带来巨大冲击:“打完2小时开始头晕;第二天起床后一直打嗝,恶心地想吐;30小时之后,开始上吐下泻,差点把胆汁都吐出来”。
“虽然40个小时就瘦了5斤,但再也不想有这种感觉了”,李然告诉“豹变”。
王肖从今年9月开始注射司美格鲁肽,在瘦了10斤后,“整个人都很抑郁,情绪变得很差”。虽然情绪受到影响,但她并没有停止用药:“等我瘦到105斤就不打了,人最重要的还是健康”。关于药物影响情绪,也有司美格鲁肽的使用者对“豹变”表示,“胖了之后更抑郁。”
社交平台的减肥帖上,还有很多人在问能否打针、如何购药。但从更多人的反馈来看,很多体重在标准范围内的超适应症人群在用药;同时很多减肥人群,在用药后都有头晕、恶心、快速反弹等不适症状。甚至有不少用药的人,以自身的失败经验,发起了劝退帖。
在司美格鲁肽走红之前,全球市场也曾出现奥利司他、西布曲明等减肥药,但这些药品的效果和安全性较低,例如西布曲明被证实会大大增加心脑血管风险,十多年前已经被禁止使用。
对比之下,司美格鲁肽的安全性较高。不过,从这一药品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批中可以看到,它并不适合所有人群减重。6月初诺和诺德提交的新适应症是作为低卡路里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的辅助治疗,而主要适用的人群为:初始体重指数(BMI)≥30kg/m2(肥胖),或≥27kg/m2且<30kg/m2(超重),并且伴有至少一种与超重相关合并症的成人患者。
即便如此,对于超重人群来说,使用司美格鲁肽仍存在一定风险。
研究显示,司美格鲁肽在内的GLP-1受体激动剂恐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与胰腺炎、胃轻瘫以及肠梗阻等胃肠道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海外的监管部门也关注到其相应风险,欧盟药品监管局(EMA)在2023年6月,曾对GLP-1药物可能存在的致甲状腺癌风险提出审查警告。
二、减肥的捷径里充满了弯路
“神药”爆火,验证着人们对减肥的热衷,也滋生出大量的灰色地带。
司美格鲁肽目前在国内仅获批用于II型糖尿病的治疗,而当这款降糖药被减肥人士疯狂追捧后,带来的供不应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用药。部分医院甚至公开提示,该药品不可代开,需要本人提供详细病史或者用药记录。
II型糖尿病患者李菲告诉“豹变”,自己好不容易试到了效果很好的司美格鲁肽,但是“去年在医院里都很难开出这个药”。一位公立医院医生告诉“豹变”:“这个是处方药。有直接说要减肥的,这种不在治疗范围内的,我们是不给开的。但是有些高血糖的患者,他们开药之后是否真的用于自己服药,这个很难控制。”
正规医院之外,这种减肥神药在互联网医疗平台等购药渠道里销售火爆,而且市场溢价较高。
据了解,司美格鲁肽有1.5ml和3ml两种剂量,在正规渠道购买,1.5ml价格约478元左右,3ml价格约813元左右。但互联网电商平台的药品价格,普遍高于公立医院。此外,作为处方药,名义上该药的售卖群体为糖尿病患者,但据“豹变”咨询发现,商家对消费者来意深谙其道,在病情审核时水分较大,只要提交“糖尿病”确诊选项即可购买。
这些从其他渠道购买的产品,是否合规、有效也存在一定隐患。一位医疗从业者强调:“这个针剂需要全链冷藏,私自拿出来的药储存环境不明,运输无法保证冷链,会导致药物失效或其他不良反应”。
另外,黄牛也在医院、社交平台等多个渠道出现,私自售卖药品,价格高低不等、真假难辨。
刘佳告诉“豹变”,自己的司美格鲁肽是从黄牛处购买,该黄牛通过小红书私信用户,两人以620元的价格成交。但黄牛收款后发了一瓶降脂药,“钱要不回来,金额不够无法立案”。而今年3月,浙江诸暨市更是侦破了全国首例非法研发、生产、销售司美格鲁肽的案件,销售金额逾亿元,“三无”假药产品流入全国20多个省份。
目前,司美格鲁肽在国内尚未获批减肥适应症,国内也没有经正式注册备案的司美格鲁肽原料药。在产量有限的情况下,市场上却流通着各种渠道的减肥药,不免有真假混卖的情况。遗憾的是,这种乱象却往往由消费者“买单”。
三、抢食“肥肉”市场
当肥胖问题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健康挑战,“以瘦为美”的审美倾向又让身材焦虑蔓延,站在医美和医疗之间,减肥药背后蕴藏的正是一块市场“肥肉”。
国联证券研报中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全球减肥药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20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3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7%,并且预计将于2025年达到64亿美元,于2030年达到115亿美元。
减重药物经历多轮迭代,GLP-1受体激动剂成当前新宠,红火的市场前景也刺激中国药企开启内卷模式,A股的“减肥”热情更是坐上了过山车,十分刺激。
据Insight数据库显示,截至2023年6月,中国已有112款GLP-1类新药进入临床阶段。一众药企中,进度最快的是华东医药,他们于7月4日收到利拉鲁肽注射液的上市许可,成为国内首家GLP-1“减肥药”企业。“豹变”发现,华东医药利拉鲁肽注射液已经在互联网平台销售,淘宝阿里健康大药房显示,利鲁平售价为298元/盒。
国内药企扎堆背后,一方面是看到国外医药巨头,因为减肥神药带来的业绩狂飙。这其中,诺和诺德和礼来两家公司更是依靠明星产品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实现了业绩和市值的双丰收。
2023年上半年,诺和诺德营收增长了近30%,其中司美格鲁肽产品销售额共计92亿美元,同比增长87%。礼来旗下的GLP-1R/GIPR双重激动剂替尔泊肽也在2023年上半年大卖,实现销售额15.5亿美元,而这只是替尔泊肽仅获批降糖适应症的情况下实现的销量。在中国,礼来于2023年8月提交了替尔泊肽注射液减重适应症的上市申请。
除此之外,国内GLP-1类减肥赛道上,信达生物的玛仕度肽、万邦医药的利拉鲁肽类似药等均已处于III期临床阶段,战火一触即发。
药企展现出对于GLP-1新药的狂热,相关的创新药以及上下游产业链也获得投资市场关注,作为专注医疗健康领域多年的资深投资人,柳丹告诉“豹变”,该领域的国内投资热点当前聚焦在三块,首先是GLP-1类药物本身,核心判断点是进度;其次是GLP-1类变种药物,包括改注射频率、双/多靶点、改口服剂等;最后是产业上下游供应链,包括上游多肽、辅料、配套的注射笔等领域,热度也炒的很火。
据相关媒体统计,截至2023年9月,国内外共发生7起GLP-1领域的融资事件,融资金额总计高达4.6亿美元。
面对这样的投资“风口”,柳丹也提出了热潮之下的冷思考。在他看来,这个领域到目前为止,炒作过火了,存在明显的产能过剩,会重蹈PD-1覆辙。
再者,即便对产品市场是看好的,但是中国在这波成功活下来且获益的企业应该不会超过五家,还涉及到价格战、供应链、产能等多方面,当竞争导致无序扩张的时候,很难判断谁是第一名,谁的市场份额最大。
此外柳丹还提醒,业内很多医生和医疗研究已经对这个产品表达了较多的担忧,主要是对于它的副作用。对于这样需要长期服用的产品,可能会出现重复使用后减肥效果递减、不达预期,类似“耐药”的情况。且目前已有科学依据报道它在导致抑郁等情绪问题,以及带来的潜在甲状腺肿瘤、胰腺炎等副作用也越来越引发关注。一个可能被超大人群、长期使用药物,必然在监管上会受到更严格的关注。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然、王肖、李菲、刘佳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豹变(ID:baobiannews),作者:高宇哲,编辑:邢昀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