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问世5周年,聚焦十大看点透视成效

更新时间:2023-11-01 17:42:15作者:橙橘网

科创板问世5周年,聚焦十大看点透视成效

从宣布设立至今,科创板历经五载。肩负改革“试验田”和推动经济创新转型两大使命而来的科创板,成效如何?

在业内看来,经过五年的努力,科创板已成为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在支持和服务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为更为具象了解科创板五年来的成效,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多家上市公司高管,聚焦多元包容制度、产业集聚效应、关键领域自主可控、产业链稳链强链固链补链、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科技-产业-资本”循环生态等十大看点,进行深入分析和成果验证。

截至10月31日,科创板上市公司562家,总市值超6万亿元。据了解,目前,已有六成科创板公司的核心产品或技术正在相关领域推动实现进口替代;三成科创板公司的产品或在研项目在行业内具有首创性;超300家上市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

看点一:以多元包容制度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对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具有重要作用。

科创板设立以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设置五套差异化的上市指标,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上市融资需求。

“国内许多战略新兴产业在创立初期可能面临技术、信息、人才及业绩亏损等困难,科创板综合考虑预计市值、收入、净利润、研发投入、现金流等因素,允许符合条件的未盈利企业、红筹企业、特殊股权架构企业上市,这使得众多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等科创企业得到上市的机会,以助力科技创新引领带动作用。”中复神鹰副总兼董秘金亮对第一财经记者称。

截至10月底,科创板已支持562家公司上市,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行业公司数量占比达到80%,引导资本向战略新兴性产业汇聚。

受益于科创板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已有52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6家红筹企业等特殊类型企业实现了境内上市。

“有了科创板及科创板企业上市标准后,许多国内外资本才敢于把真金白银投入尚未盈利的企业。”金亮分析称。

看点二:板块示范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扩大

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科创板不断发挥板块示范效应和集聚效应,以助力科技创新形成由“点的突破”向“系统提升”的发展趋势,推动构建以行业龙头为引领、上下游企业协同的矩阵式产业集群。

截至10月底,集成电路领域上市公司达107家,占A股同类上市公司的六成,汇聚了中国大陆排名第一、二、三和国际排名第五、六、十的晶圆代工龙头中芯国际、华虹公司、晶合集成和大硅片龙头沪硅产业、刻蚀设备龙头中微公司、半导体IP龙头芯原股份、内存接口芯片龙头澜起科技等多家骨干企业,覆盖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IP等全链条各环节。

“在科创板的助力下,国内半导体市场规模日益扩大、产业链生态不断完善,成为我国半导体企业提升技术实力和展现产品实力的重要平台。”沪硅产业执行副总裁兼董秘李炜称,受益于科创板,沪硅产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并持续加深与半导体产业链公司的业务往来及技术合作。

生物医药领域上市公司总数111家,重点介入癌症、艾滋病、乙肝、丙肝等治疗领域,已成为美国、香港之外全球主要上市地之一。光伏、动力电池等新能源领域,碳纤维、超导材料等新材料领域,以及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设备等高端装备领域,也已初具规模。

晶科能源业务涉及硅片、电池片、组件等主产业链环节。该公司董事会秘书蒋瑞对第一财经记者称,得益于各环节上市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开拓进取,中国光伏产业在大尺寸硅片、N型高效电池组件领域率先完成技术突破和量产落地,效率成本走在全球前列。同时在设备国产化,以及POE胶膜、高纯石英砂等高品质辅材国产化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逐步缓解海外供应紧张。

铁建重工董事长赵晖也告诉记者,该公司所处的产业链企业数量庞大,多元化联通。在产业链上游,产品所需上万个零部件,涵盖了基础科学研究、新材料研制、大型机床厂家、零部件供应商等,装备的技术进步也推动上游技术的发展。在产业链下游,通过产品升级迭代,不断满足新的市场需求,以装备技术进步推动施工技术进步,从供给侧带动下游工程建设市场优化升级。

看点三:加快实现关键领域自主可控

在科技部组织的56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36家科创板公司参与了其中22项、占比40%,覆盖了基础科研、关键仪器、前沿材料等多个关键领域。119家次(70家)科创板公司牵头或者参与的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等重大奖项,平均每家公司拥有发明专利数量达到168项。

在航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量子信息等一系列国家级重大技术突破,亦有科创板公司的技术支持。例如,西部超导开发的高强、中强损伤容限钛合金产品成为我国多个新型航空型号项目的主干关键材料;中复神鹰加速布局航天航空领域,T800级碳纤维已获中国商飞PCD预批准,预浸料应用验证进展顺利。

金亮称,科创板为中复神鹰深耕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方面促使公司抓住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行业历史发展机遇期,项目建设有效落地;另一方面助力公司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不断开发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在碳纤维更高强度、更高模量上有了突破,公司SYT45S-48K产品的成功研发填补了全球碳纤维行业干喷湿纺生产大丝束的空白。

目前,已有六成科创板公司的核心产品或技术正在相关领域推动实现进口替代。以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为例,铁建重工董事长赵晖对第一财经记者称,该公司立足国家所需、产业所趋、供应链所困,突破超大直径重载主轴承、控制系统、主驱动密封、减速机、液压泵和马达、变频电机、凿岩机等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五轴数控机床龙头科德数控实现五轴联动核心技术与产品的自主可控和规模化,目前公司机床整机自主化率达到85%,国产化率已达到95%。科德数控总经理陈虎称,从公司产品谱系和应用的角度来看,能够实现对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中的多种类型产品的研发制造,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进口替代”能力强。

看点四:助力产业链稳链强链固链补链

产业链“链主”企业处于产业链、供应链中核心优势地位,对产业链资源配置、技术产品创新和产业生态构建等具有较大影响。

以科创50指数成份股为代表的头部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占板块整体的47%和63%。以集成电路领域为例,作为全球第五、中国大陆第一的晶圆代工龙头中芯国际,处于产业链的核心枢纽位置。

“作为‘链主’,中芯国际一方面在技术和业务上持续推动上游半导体设备、材料国产化验证,以及下游芯片设计企业新产品研发上市;另一方面通过下属股权投资机构中芯聚源带动社会资本流入供应链合作伙伴,形成了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有力加快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可控的进程。”有半导体产业人士称。

李炜结合沪硅产业情况称,公司打通大尺寸硅片产业链上下游联合研发和产品认证环节、建立和加入“产学研”及“创新中心”平台、介入上游关键工艺材料和零部件研发生产、推动硅材料生态系统建设,进一步打开公司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科创板加快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行业“单项冠军”,以连接产业链的“断点”、疏通“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目前,科创板共有303家上市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35家科创板公司被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40家公司主营产品被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去重后合计占板块公司总数约6成。

看点五:前瞻布局培育未来产业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以前沿技术为基础的未来产业面临巨大机遇与挑战。

据第一财经了解,立足科技前沿,三成科创板公司的产品或在研项目在行业内具有首创性。例如,电气风电的“EW11.0-208风机”刷新全球已并网运行风机的单机容量记录;联影医疗的“人体全身磁共振 uMR Jupiter5T”是行业内首款,攻克了超高场磁共振核心部件及核心技术难题,实现超高场全身临床成像。

同时,科创板公司推进基因技术、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布局。例如,凯赛生物利用高通量研发设施突破重大产业化技术瓶颈,建立合成生物学全产业链的研发和生产设施;云从科技拥有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技术方向上覆盖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全领域。

“有了科创板的资本助力,就更要求创业者和团队沉下心来,在基础技术和产业转化上持续投入和积累。”凯赛生物董事会秘书臧慧卿称,上市以后,公司与上下游产业链的业务对接也变得更加顺畅,同时凯赛生物在科创板的上市也为资本市场提供了一个认识合成生物和生物制造的窗口,越来越多该领域的公司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关注和支持。

看点六:强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

为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新机遇,科创板公司主动融入全球市场,以强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

例如,澜起科技牵头制定DDR5国际标准,是目前全球唯二可提供全套内存接口及模组配套芯片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之一;晶科能源N型TOPCon效率、成本、产能、出货规模均领跑全行业。

“在2022年初登陆科创板之后,公司N型产品率先在海外取得突破,成为中国光伏产业出海的新名片。2023年公司在欧洲、拉美等主要海外市场出货中N型占比超过8成,成就了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全球组件出货量的领跑地位。”蒋瑞称。

他同时称,晶科能源也在不断拓展海外产能,已在越南、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以及美国等高溢价市场布局海外供应链。截至年底,预计将拥有超过12GW包含硅片、电池片及组件的全球最大海外一体化产能,其中N型先进产能将超过75%。

与此同时,科创板公司持续增强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全球化配置能力。目前已有杭可科技、中控技术、东威科技3家公司发行GDR,合计募集8.43亿美元;祥生医疗、昊海生科等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在新加坡、美国、法国等地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打造国际化的研发团队。

李炜认为,科创板的确为企业的国际化布局提供了一些助力。首先,科创板的制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际成熟市场的经验,这有助于中国的科创企业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规则和环境。其次,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获得更多的资金,这有助于企业进行海外扩张和投资。

看点七:加速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促进产学研有效贯通和科技高效转化应用方面,科创板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

数据显示,超6成科创板公司的创始团队为科学家、工程师等科研人才或行业专家,近三成公司实控人兼任核心技术人员,近三成公司实控人拥有博士学历。

同时,科创板公司利用相关资源反哺基础研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近4成科创板上市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共建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促进技术交流、研发协作和人才互动,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

臧慧卿结合实际经验称,在从零到一的过程中,尽管最终在市场上呈现的是一个或一组新产品,但在过程中始终回避不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和研究。因为没有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没有对基础研发的投入,就很难有真正的创新。并且,在产业化研究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问题提出,正是对基础研发很好的方向指引。

针对科创企业的特点,科创板推出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提高了股权激励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成为科创板公司“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的重要工具。截至10月底,已有361家科创板公司推出523单股权激励计划,板块覆盖率达到64%,激励董事、高管、核心技术人员、核心业务人员合计9.5万人次。

看点八:持续推升研发投入水平,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科创板公司上市以来,持续加大创新要素投入力度。2022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规模突破1千亿元,同比增长28%。2023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金额达到959亿元,同比增长24%,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为13%,远高于其他板块。

陈虎称,科创板为上市公司提供了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其资本赋能的特性增加了公司的研发投入,帮助公司加速技术研发和产品推广,助力公司加快实现关键领域自主可控,从而提高公司的创新能力。

“未来科德数控将继续保持高比例研发投入,持续保障公司在五轴数控系统技术和五轴数控机床相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优势。同时加速成果转化,支持制造业的高速增长。”陈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同时,科创板汇聚了一批科研人才队伍,研发人员已超过20万人,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平均超过3成。

伴随着上市公司持续高比例研发投入,科创板整体业绩也保持稳健增长。2022年,科创板公司营业收入突破1万亿元、净利润突破1千亿元。以2019年为基数,科创板公司近3年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达到30%和59%,居A股各板块之首。超3成公司连续3年净利润均实现正增长,超100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50%。

看点九: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科创板已支持54家央国企上市,融资额超过1539亿元,其中7家以分拆形式上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等9家央企集团纷纷“落子”科创板。其中,中国铁建分拆铁建重工登陆科创板,创造了央企A股分拆上市首例。

时代电气、铁建重工等10家制造业国企入选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的“双示范”企业名单,涵盖先进轨道交通、新能源电力设备、关键战略材料等多个制造业细分领域。

国有资本还通过资本运作,布局科创板战略新兴性产业。比如:招商局集团拟以不超过66亿元参与合成生物领域龙头凯赛生物定增,广州国企出资逾50亿元取得三元软包动力电池领军企业孚能科技控制权。

同时,科创板已成为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平台。目前科创板非公有制企业家数占比超9成,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和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83%、80%和87%。

在光伏、生物医药、芯片设计等领域,民营上市公司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力军。例如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阿特斯分别位居2023年上半年光伏组件出货量第一、二、五名。

“科创板提供的多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支持,融资只是企业发展的一个方面,公司还要加强自身管理和内部控制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陈虎称。

看点十:“科技-产业-资本”循环生态初步形成,估值逻辑内涵丰富

经过5年的发展,科创板日益成为畅通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的纽带。

从融资端看,科创板不仅为上市公司提供了融资平台,还带动一级市场形成“投早、投小、投科技”的风气,推动资本向创新领域聚集。9成科创板公司在上市前获得创投机构投资,平均每家获投约9.3亿元,较科创板推出前增长明显。

“‘科技-产业-资本’的循环在合成生物领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近两年大批初创型合成生物公司在资本市场得到了投资人的青睐,但接下来这一循环的完善和有序发展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是从科技到产业的转化,这不仅需要资本助力,还需要创业团队的研发积累、产业化实现、产品市场验证,然后面临资本市场的重新评价和进入,这也是一个新的行业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臧慧卿称。

从投资端看,科创板“机构市”初步形成,已成为境内机构化、指数化程度最高的板块,长线资金正在加速布局。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科创板公司的专业机构投资者活跃账户数超过6万户,专业机构投资者持仓占比约4成,交易额占比近半。

科创板也形成了覆盖宽基、行业主题的指数体系,并不断丰富指数产品。科创50指数产品推出不到三年时间,境内产品规模突破1400亿元,成为A股市场第二大宽基指数ETF。2023年8月,聚焦科创板中盘的科创100指数正式发布,首批4只科创100ETF上市后规模持续增长,截至目前基金份额已超90亿元,较募集规模增长约29%。

“近年来,资本市场投资端建设已有长足进步。境外资金投资便利度大幅提升,境内专业机构投资力量迅速成长,集体诉讼制度常态化实施,市场生态持续优化……这意味着投资端建设迈出更大步伐已具备很好的条件和基础。”金亮称。

陈虎认为,随着投融资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加强多元化投资者交流机制、优化投融资流程,将会助力我国投融资市场更加健康、高效、快速的发展。

近期科创板指数徘徊在历史低位,业内人士认为,作为注册制下先行先试发行定价市场化的科创板,其估值逻辑的内涵值得深入探讨。一方面,当前国内宏观经济持续改善,部分科技行业景气度企稳回升,以科创板为代表的A股科创企业的估值正在积聚较强的内生修复力。另一方面,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科创企业的估值应被赋予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既要认识到科技创新需要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般规律,也要认识到科技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带动全产业链集群发展、引领全社会进步的赋能作用,还要认识到未来前沿技术成果转化的多元路径和对经营实力提升的广阔空间,更要认识到“硬卡替”企业对国家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真正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所具有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

本文标签: 融资  产业链  科创板  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