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孩子哭闹的处理方法 如何处理孩子哭闹
2023-12-01
更新时间:2023-11-20 18:05:36作者:橙橘网
有了孩子,你还有性生活吗?
很多人坦言,有了孩子之后,性就逐渐减少,以至消失。
孕期孩子的安全、哺乳期没完没了的夜奶、妈妈的疲惫不堪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很多妈妈在生产初期一两年的时间里没有心思亲热。
但是随着孩子长大,很多夫妻的性也并没有因此而恢复。如果说生养孩子的前两年是被现实所阻断的, 那么后来,又是被什么影响了呢?
在养孩子一地鸡毛的生活里,很多事情都在发生变化。
比如,妻子对婆婆带孩子的方式有质疑,丈夫站在哪一边?妻子很辛苦,丈夫是否可以给一些支持?带娃、做家务或者钱。给不到支持,能不能给一点情绪价值?
如果丈夫什么都不到,这日子必然矛盾重重。
每一件事情都可能成为夫妻关系的减分项。结果就是,一减再减,从一个冰激凌你一口、我一口的甜蜜爱人减成睡在隔壁房间的兄弟,搞不好还是仇人之子。
所以我们说性生活减少,其实也是在说,爱意的消退。
那些热恋般的“没了你我不行”的感觉,最后都慢慢变成了,“我是哪只眼睛瞎了”?
在这样的情感基调下,怎么睡得下去呢?
所以,这是性的问题,更是感情的问题。
当然,精神分析对一个女性(或者男性)生孩子这个时间点,非常重视。
我从女性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时间点为什么重要。
没有结婚的时候,和我们有法定关系的身份很简单,就是女儿。
结婚之后,我们多一重身份——妻子。
生孩子之后,再多一重——母亲。
可能还有社会身份——一个职员、一个领导、一个创业者……,也可能没有。不过,社会身份和家庭身份的切换,今天我们的内容并不涉及。
那么问题来了,这就会有个身份配重问题,理想状态是,我们会在各个身份之间自由切换,并且感觉到每个身份的边界。
比如说,一个女性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她像个妈妈,可以爱护孩子,也可以规范引导孩子。当她和丈夫在一起的时候,她可以分享自己的苦恼,享受亲密爱意和性,能商量解决问题,当她和自己父母在一起的时候,能信任父母爱自己,相信他们可以依赖。
这就意味着她可以在每个角色里流动。
太理想了吧?确实。实际上,我们可能会卡在某个角色里,使得其他角色功能的发挥受到影响。
我想起一个故事,说的是伊丽莎白女王应酬很晚,回家的时候,在门外敲门,她的丈夫问,请问是谁?她回答:是女王。丈夫没有开门。接着问,是谁?她回答:是伊丽莎白,丈夫还是没有开门,而是接着问:是谁?她回答:我是你的妻子伊丽莎白。然后门才打开。
这个故事说的也是身份转换的问题。
当你和丈夫在一起的时候,你是谁?当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你是谁?当你和父母一起,又是谁?
卡角色可能会对一个人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今天只谈谈对性生活的影响。
当然这个分析也是简化版的,只是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和角度,并不是一个范式。
第一种情况:
当一个女性成为一个母亲,而她又执着于母亲角色,会发生什么?
她的一切都将为了孩子,她可能把所有人都排除在这个关系之外,包括自己的丈夫,会厌烦丈夫对自己的需要。有些人甚至会和丈夫竞争孩子,以免自己和孩子的关系被他破坏。
所以,她的焦点是她和孩子的关系,使得她不自觉弱化自己身上欲望的部分,因为妈妈不要有性欲,不需要男人,才会更多地被孩子占有。
当然,我们可以想象,她对自己的母亲可能是极度失望的。
试想一下,一个小女孩感觉妈妈永远都在忙,或者永远都更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妈妈很难关注到小女孩,她也没有办法占有自己的妈妈。
当她成为一个母亲,也是她这样一些原始的愿望会被激活的时间点。促使她成为一个补偿性的母亲角色,并且卡在这个角色里。和孩子形成一个彼此独占的关系。所以,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其他关系的发展,会让她感觉失控或者嫉妒。
第二种情况:
当一个女性成为一个母亲,而她却执着于一个孩子的角色。
那么她可能就无法进入照顾者的角色,她可能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受伤、会死掉,还有一些人会把孩子交给自己的妈妈或者婆婆去照顾,并且感觉到自己在生活里无法行使母亲的权威性。
同时,可能让她分不清,此时孩子的爸爸是谁的爸爸。
大家可以留意一下,自从有了孩子,多少女人跟孩子一起,把自己的丈夫喊成爸爸?她也会混淆自己是谁,是女儿还是妈妈?那么这可能会激起乱伦焦虑,性就会令人恐惧。
那一个女性为何会卡在一个女孩子的角色,而不能成为一个成年女性的角色呢?
这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可能是,这个女性感觉妈妈并不欢迎自己变得成熟——有能力、有魅力,她感觉妈妈和自己竞争女性的魅力,甚至对她的能力和魅力进行打压,那么她可能就不敢变得太好、太美。
或者她在一个孩子的状态,就可以一直得到父母的照顾,就不必面对分离。
对男性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
当他成为一个父亲,他的妻子也多了一个身份——母亲。这也会激起他的焦虑。
他的性会变得复杂,他是要让妈妈爱孩子呢,还是爱自己呢?他也会面临自己身上不同身份的对于这个有着多重身份女人的需要。
他内在孩子化的部分,可能希望妻子爱孩子,孩子可以独占妈妈,也可能是对乱伦幻想的一种成全,符合潜意识利益。
丈夫的身份可能是希望妻子是爱自己的,符合现实利益。
父亲的身份可能不允许他爱妈妈,因为爸爸爱妈妈,孩子就没有人爱了,同时也可能是俄狄浦斯竞争愿望的实现,符合潜意识利益。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男人都很自觉地把老婆让给了孩子,自己去忙事业、忙应酬、忙着打游戏、看小说、忙着钓鱼、打牌……
妻子要陪伴,没有!妻子要支持,没有!他身上丈夫的功能会急速消退。
这也非常符合中国式夫妻在集体无意识层面的一个情感迁移。
孩子才是自己的,孝道文化直接把这个部分合理化,甚至直接焊死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且这个无后特指男孩子,好像每个人都要上交一个儿子给妈妈。
传统文化对于乱伦关系既有明面上的礼义廉耻的限制,也有这种隐秘的成全。
所以,有了孩子,婚内出轨的现象会普遍增多。
因为性不可在婚内获取,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之间的性,有太多角色的混淆在里面,焦虑太多了,甚至很多人都意识不到焦虑,而是需求自动消失了、被隔离了。
西方心理学不断强调,夫妻关系才是家庭关系的首要关系,这个观点和他们的神学文化和契约精神有关。在中国太难了。中国家庭的传统就是,孩子比女人重要。这一点在女人心中也是一样的,孩子比男人重要。
所以孩子的到来,在集体无意识层面,大家都有了更亲近的人,毕竟那个男人和我们可是没有血缘关系的。
甚至很长的历史时间里,女人都可能会因为没有孩子而被抛弃(七出之罪)。而男人会急着去找下一个女人生孩子,他可没时间去担心他的伴侣,他更担心自己,毕竟他的指标还没有完成呢。
所以,他们怎么能感觉到自己更爱伴侣呢?毕竟文化都不允许。这样看,其实男人的性也非常工具化。
如果性是为了有孩子,那么有了孩子之后还要性,是为了什么呢?
为了快活吗?太吓人了吧?
西方心理学不断强调,夫妻关系才是家庭关系的首要关系。但在中国,孩子比女人重要。这一点在女人心中也是一样的,孩子比男人重要。这一点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夫妻关系的和谐。
在《真实案例解析与督导》第5节与第6节课程中,来访者因婚姻关系中的困惑走进咨询关系,内心痛苦从话语中流露,倾听言语背后的心灵渴望,正是咨询师进入来访者潜意识的入口。
作者:刘纯婷,心理咨询师,基础教育从业十年,曾奇峰心理工作室主笔团成员,著有《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
编辑 | 大虾
—————☆阅 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