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孩子哭闹的处理方法 如何处理孩子哭闹
2023-12-01
更新时间:2023-11-21 09:05:33作者:橙橘网
微信推送规则改版了,未被星标的公众号文章无法展示完整封面,很容易错过。为防走丢,小伙伴们都加个星标吧,步骤如下~
冬季天气干燥,孩子娇嫩的皮肤招架不住,时常会有一些“小毛病”,以至于孩子一有情况,家长就会习惯性地想:是太干了?
最近就有小伙伴问我:娃嘴角起了几个小水疱,又痒又疼,涂了凡士林,但还是不见好,到底怎么办?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唇疱疹 图源:默沙东诊疗手册
保湿不见好是有原因的。单从目前描述的皮肤症状上来看,孩子嘴角的水疱很可能是单纯疱疹病毒(HSV Ⅰ型)感染导致的唇疱疹,并不是干燥导致的,自然不会因为保湿而有明显的疗效。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隐蔽且易复发
好端端的,怎么就感染单纯疱疹病毒了呢?是不是觉得莫名其妙?
其实并不会。小朋友感染单纯疱疹病毒(HSV Ⅰ型),大多是因为直接接触了感染者的疱疹病变部位或口腔、呼吸道分泌物(比如亲吻、共用餐具)。而成人中的口腔中存在着多种致病微生物,其中很可能就包括了单纯疱疹病毒。
不巧的是,很多人自己感染这个病毒时是没有症状的(相关研究统计,大约仅20%-25%的患者有口唇或生殖器感染史),却会在无意中通过亲密接触把病毒传染給其他人(比如爱人、孩子)。
孩子初次感染单纯性疱疹病毒(HSV Ⅰ型),多表现为疱疹性龈口炎,即牙龈和口腔粘膜出现溃疡性病变,并蔓延至嘴唇和双颊,出现口周水疱。症状爆发前几天,宝宝可能会有发热、厌食、烦躁不安、头疼等前驱症状,因此也经常被家长误以为是出牙前的不适。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疱疹性龈口炎 图源:网络
而在这次感染之后,单纯疱疹病毒会侵入三叉神经节,并潜伏其中等待被再次激活(危险因素包括日晒、发热、疲劳、皮肤损伤、免疫抑制等)。唇疱疹便是病毒再激活后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并且每次复发基本都出现在同一位置。
唇疱疹一开始先是嘴唇周围瘙痒、灼热或刺痛1天左右,接着出现一个小的、坚硬的、疼痛的斑点(下图a)并出现水疱,然后再沿着嘴唇爆发多个小水疱。这些小水疱通常会逐渐连成一片破裂形成溃疡并结痂(下图b),大约1-2周后愈合(不留疤)。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唇疱疹 图源:梅奥诊所
孩子得了疱疹性龈口炎
该怎么办
那么,孩子得了疱疹性龈口炎,到底该怎么办呢?
目前这个病基本只能等待自愈。如果孩子症状比较轻,只是有疱疹或轻微的发热,并未出现拒绝吃东西、不能吞咽液体的情况,那么可以暂且在家休息。
在家护理时首先保证足量饮水,对于唇疱疹可涂抹凡士林防止粘连,如果因发热导致不适或疱疹处轻微疼痛,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进行解热镇痛。注意不要让孩子吮手指、揉眼睛或抓挠皮肤上的湿疹,避免造成感染扩散,如果发生扩散(尤其是眼睛和全身),请尽快就医。
如果孩子症状比较严重,疼痛明显或不能吞咽液体,则需要及时就医,住院静脉输液预防脱水,并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对于免疫功能正常且发病4天内就诊、或所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病毒药物,其他则以补液等支持治疗为主。
通常来说,会住院治疗的基本以初次发病的患儿为主,再复发时症状大多较轻,大多是爆发唇疱疹,也基本会在几周内自愈,不需要太担心。
口角炎
是真干燥要保湿
对于单纯疱疹病毒导致的疱疹性龈口炎,皮肤保湿的防治作用不大。但有一种多发于嘴角的炎症——口角炎,却和皮肤干燥有很大的关系。
口角炎的主要特征是嘴角处发红、脱屑、疼痛,严重时裂隙,但通常无水疱。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口角炎 图源:UpToDate、WedMD
冬季如果没有做好润唇保湿工作,嘴唇皮肤可能会干燥开裂,为了舒缓皮肤开裂后的痛感,很多人会习惯性的舔嘴唇。这通常会导致嘴角处的皮肤褶皱被唾液过度浸润,为真菌(通常是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和繁殖创造完美条件,进而继发真菌感染。
口角炎的治疗主要分两部分,一是控制局部易感因素(如涂抹凡士林保湿,缓解口干,做好口腔清洁),二是抗真菌治疗,比如在医生的指导下外用药物。
如果孩子出现了口角炎的症状,记得也要做好保湿工作噢。
end
参考资料:
1、UpToDate临床顾问:幼儿疱疹性龈口炎、口角炎、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诊断
2、https://www.webmd.com/oral-health/angular-cheilitis
3、https://www.msdmanuals.cn/professional/infectious-diseases/herpesviruses/herpes-simplex-virus-hsv-infections
4、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cold-sore/symptoms-causes/syc-20371017#dialogId26613826
免责声明:本文数据更新于2021年12月。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医疗、健康、用药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对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议,请给我们留言。
注:封面及正文部分图片来源公众号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