馅饼还是陷阱?中国锂电设备企业遭美“钓鱼执法”

更新时间:2024-03-22 17:56:49作者:橙橘网

馅饼还是陷阱?中国锂电设备企业遭美“钓鱼执法”

(文/李沛 编辑/徐喆)北京时间3月20日,美国司法部突然发布一则公告,宣称破获一宗中国企业窃取“美国领先电动汽车公司”商业机密的案件,涉案嫌犯之一、58岁的加拿大公民Klaus Pflugbeil已在纽约州被捕。

根据该公告提供的信息,“受害”美国企业2019年收购了一家加拿大电池制造设备商,后者向生产消费类碱性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客户出售电池装配线,其中包含目前由收购方拥有的专有技术秘密:连续运动电池装配(continuous motion battery assembly),据称能为其在电池制造上提供巨大的竞争优势,而Pflugbeil与其华人搭档Yilong Shao曾供职于被收购的加拿大企业,被美方指控于2019年合谋窃取原雇主技术资料,随后创办了一家位于中国的新公司开展同一领域业务。

尤为值得产业界关注的是,该案所谓查办过程属于典型“钓鱼执法”,去年9月一名联邦特工冒充意向客户,参加了在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包装和加工行业贸易展PACK EXPO,声称正计划在纽约长岛投建一家锂电工厂,并为此寻找产线设备供应商。在与中国企业建立联系后,特工诱骗Pflugbeil向其发送了多份详细技术文档,被执法部门认定其中至少六页图纸属于美国企业商业秘密,Pflugbeil日前也在与所谓客户会面洽谈时遭到逮捕。

尽管该公告对该案所涉及企业均做了匿名处理,但仍然不难通过公开信息加以还原。

可相互印证的线索显示,所谓的“美国领先电动汽车公司”正是特斯拉,2019年该公司收购了加拿大精密计量泵、注液系统及电池制造系统供应商海霸(Hibar Systems Ltd),后者碱性电池产线效率可达1000PPM,并拥有独创的4680大圆柱型电池设计和生产技术。在收购海霸后,特斯拉就推出了自己的高速连续运动装配技术,并将其4680电池装配效率革新归功于“与Grohmann和Hibar等设备设计团队的垂直整合”。


至于美方公告中指控的中国企业,根据Klaus Pflugbeil个人领英页面,则指向了宁波高新区海芙科技有限公司(Hife Scince&Technology),根据早前媒体报道,海芙科技可提供1200PPM碱性电池智能产线、600PPM锂电池智能产线解决方案,已经成为亿纬锂能、横店集团、野马电池、双鹿电池、劲量电池、金霸王电池的主要设备供应商,截止2022年一季度,该公司接到的欧美产品订单已经达到数百万美元,国内订单2亿多元。

观察者网公司频道按照其官网联系方式致电海芙科技,针对公司高管在美国被捕一事,工作人员表示“不清楚这个情况”,亦未提及发布官方回应等事宜。

不过在其官网及中英文社交媒体官方账号上,该公司并不回避与加拿大海霸的渊源。根据官网简介,“海芙科技是一家全球具有较大技术优势的高速锂电池、碱电池智能生产线研发、制造企业。公司核心技术团队来自于加拿大HIBAR及国内头部电池生产企业,具备为客户提供电池智能生产线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加拿大海霸创始人汉斯·巴罗尔(Heinz Barall )也出现在其官方宣传物料中,海芙团队“对这位伟大工程先驱怀着崇高的敬意,并将继承发扬他的传奇,为制造‘先进电池制造系统’而努力奋斗”。

事实上,Klaus Pflugbeil本人正是加拿大海霸元老,也是其最早的中国市场开拓者之一,直到2009年离开公司前,Pflugbeil长期担任着位于宁波的中国区总部法人代表职务。至于其与Yilong Shao实际开始运作海芙科技,应是在该公司被特斯拉收购之后,在海霸中国公司业已被特斯拉清算注销、公司字号与商标也已失效的情况下,海芙科技在其公开宣传中强调与已成为历史的加拿大海霸渊源,也并不能说是违背商业伦理。


更重要的是,美国司法部刀笔吏在公告中对一个关键性情节讳莫如深,并试图给人以海芙科技人员窃取特斯拉技术成果的印象,但所谓合谋获取的技术秘密其实形成于特斯拉收购之前,也并非发生在美国本土。

为一个加拿大独立实体五年前远未可定论的旧事兴师动众,美国官方这一做法,暴露其真正动机恐怕绝非所谓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此外,特斯拉虽然向来重视保护商业秘密,但其以往采取的应对方式通常是内部调查结合民事诉讼,该案中FBI等联邦强力机构至少从去年9月起深度参与,也实属罕见。

更进一步看,如果包括海霸在内,特斯拉2019年集中收购的多家企业中,只要有前员工在相同领域创业就会被打上利用其技术秘密的嫌疑,那么当前美国本土干法电极技术当红企业AM Batteries,恐怕早已应被FBI扫荡,毕竟该公司首席制造官Hieu Duong正是特斯拉收购的Maxwell Technologies技术负责人,随后在特斯拉担任多年电极工程总监。

“内外有别”的强盗逻辑与差别待遇,显示出在“受关注外国实体”(FEOC)规则出台后,中国锂电企业赴美经营仍未“利空出尽”,相反,美国朝野仍在多层级、多角度积极寻找契机,试图制造事端抹黑中国锂电产业形象,进一步扩大对中国锂电企业的限制,尽可能降低其在美国新能源市场参与度。

尽管歧视性政策不断出台,但美国市场,目前仍然是不少国内锂电企业趋之若鹜的“淘金圣地”。

尤其是锂电制造设备这一环节,在相对较少的政策干扰下,对自身技术实力有着充分自信的中国企业更是志在必得。看起来,这一市场既然尚无明规则限制,又不涉及投资建厂等复杂事务,快速成交快速回款似乎风险不大。

与此相呼应的是,近期中企在美市场拓展也接连传来捷报。如美媒上月末曝出,特斯拉拟基于宁德时代设备在美扩大磷酸铁锂电芯产能,而全球锂电装备龙头—无锡先导智能,也在本周官宣与美国电池制造商American Battery Factory(ABF)正式签署全球战略合作协议,称之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美国获得的最大锂电池设备订单,也是先导智能开拓美国及北美市场的关键一步。

不可否认,依靠在锂电制造设备、尤其是磷酸铁锂相关设备上积累的雄厚实力,中国企业确实有能力在北美锂电业资本开支高潮中取得丰厚的份额,因噎废食大可不必,但在大踏步出海的同时,海芙科技这一案例足以警示人们,美国市场的非商业风险不容小觑,需要企业有切实措施加以应对,避免授人以柄。

从该案件看,所谓窃取商业秘密恐怕是一种牵强附会的罗织,相关技术文档究竟是否属于专有技术秘密,还有待法庭质证,不过整个过程中海芙科技人士的反应,却也暴露出国内企业对充满恶意的“钓鱼执法”缺乏起码警惕性。

假如易地而处设想,对蓝海市场充满期待的中国企业销售人员,骤然在专业展会接到大额订单意向,有多少人能够主动尽调客户背景,后方法务与研发部门又是否曾系统梳理过各类宣传物料与技术文档,排查其中泄密风险?如果没有这些非常基础性的前置准备,仅仅凭借对物美价廉的朴素信心就一头闯入不同司法体系的市场,在可能潜藏的恶意面前毫无防备,也就意味着将下手与否的主动权拱手交给了不可控的外力。

事实上,目前官宣的北美锂电制造项目中,有相当比例的业主单位背景复杂,不乏突击成立于大额补贴政策出炉前后的案例,部分企业高管团队也有明显的“攒局”痕迹,项目得以成型的最核心政商资源难为外界所知,KORE Power、Statevolt乃至ABF等皆可归为此类。

例如ABF创始人Zhenfang “Jim” Ge,在领英上就存在两份履历,另一份可追溯时间更久的页面上其姓名赫然是Jim Gurr,工作经历主要为一家小型石材加工企业CEO,2016年后成为Lion Energy董事会主席,后者在目前主要销售小型户储产品的情况下,与关联公司ABF已签订了巨额电芯采购合同。


尽管这样的公司历史背景,并不必然代表其后续商业落地的前景,但类似项目显然也需要合作方对风险把控投入更多关注。

总体来看,海芙科技一案,暴露出业务规模超高速发展后,中国锂电企业走向海外成熟市场也亟待补上运营体系能力的缺课。同时,这一事件也为国内锂电装备企业敲响了警钟,即便尚未遭遇法律法律的“明枪”狙击,中国企业同样有必要对美国市场风险调高重视程度,提防各种设套诱骗的“暗箭”,在快速追求订单的同时,搭建本地化法务、销售团队的长期投入也不可或缺,如此方可避免犯下一些不必要的“低级错误”,确保市场红利最终能“落袋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