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4年奉化樱桃采摘地点推荐
2024-05-06
更新时间:2024-05-06 20:21:37作者:橙橘网
本文从《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理解入手,通过对信息科技课程“教学指南”“学习手册”内涵的认识,阐述从教材到“教学指南”“学习手册”的相关变化,探讨围绕课程核心资源开发配套资源的意义及呈现表达的方式,以期帮助大家了解新课程资源开发的视角及手段,促进课程健康发展。
对于信息科技课程资源建设来说,教材是重头戏。而《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表述,特别是纸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表述只用了寥寥数言,即“围绕信息科技教学指南和学生学习手册,开发配套资源”。而什么是“教学指南”?什么是“学习手册”?如何“围绕”其“开发配套资源”?正确地理解其中的变化对课程资源建设十分重要。
“教学指南”与“学习手册”的理解与认识
信息科技学科“教学指南”是一种指导性的文件,旨在为教师提供关于信息科技学科教学的方向、原则和方法。它通常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标准等方面的指导,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教授信息科技知识,并提高学生的信息科技素养和实践能力。
信息科技学科“学习手册”是旨在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并掌握信息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参考资料,它提供包括学习目标、内容、方法、进度安排、实践和评价等方面的学习项目和学习指导。
具体来说,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指南”相当于“教参”,通常会给教师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指南”:
①教学目标。明确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目标,包括学生对信息科技基础知识的掌握、实践技能的提升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等。
②教学内容。详细列出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技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信息科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③教学方法。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④评估标准。设定明确的评估标准,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包括考试、实践、项目等多种形式的评估方式。
而信息科技学科的“学习手册”则是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料,相当于之前的“教材”,通常会包含以下内容:
①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掌握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②学习内容。学习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基础知识,又有前沿技术,并且在介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同时,还会引入相关的应用案例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锻炼实践能力。
③学习方法。学习手册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④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帮助自己不断进步。
“教学指南”与“学习手册”与之前的“教参”和“教材”相比,有何变化?这个问题《课标》中没有明确说明,但从其提出的“教学建议”中可以看出端倪:
“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为目标,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为起点,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系统设计学习活动,突出用信息科技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知、情、意、行融合发展的成长环境。”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这就包括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大核心素养,并将这些核心素养体现在教学内容之中。
从教与学的方法上看,《课标》要求:
“注重把握数字化学习的特点,合理利用数字化平台、工具和资源,运用线上实验、模拟、仿真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注重发挥数字化学习跨时间跨地域、随时随地等优势,适应个性化培养需要,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合理规划、管理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
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创新”。 也就是说,在新课标、新课程的理念指引下,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教学环境下的以知识技能为最终目的的学习方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场景分析—原理认知—应用迁移”的学习方式得到普遍的重视。
在学习活动中要求学生“了解信息科技发展历程,深入领会发展特点,及时关注发展动态,增强积极应变意识”,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把握育人要求和学科原理基础上,注重体现最新成果,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
通过以上对《课标》相关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新课程要倡导的是“创新教学方式,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建构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在具体实施时要“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引入多元化数字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支持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中健康成长”之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信息科技课程的资源建设必须与之适应,必须“围绕”信息科技课程中的“教学指南”和“学习手册”的理念和需求,去“开发”,去“配套”。
课程资源的呈现与表达
课程资源的呈现与表达是指如何将教学内容、材料和活动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给师生,以便师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和应用。
在信息科技学科中,课程资源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呈现与表达,以适应不同学习风格和教学目标。
①文本材料:包括教师“教学指南”和学生“学习手册”等,这些材料通常包含必要的理论知识、操作步骤和案例分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及学生的主要学习资源;
②数字资源:以数字化的视频、音频、动画和图形来展示概念或过程的资源,如使用视频演示软件操作或通过动画来解释算法的工作原理的资源;
③互动平台:用在线学习管理系统提供互动式学习体验的资源;
④编程工具和环境:为教学提供的编程软件或在线编程环境,让学生创建项目解决问题;
⑤虚拟实验室和模拟器:使用虚拟实验室或网络模拟器来模拟真实的网络环境;
⑥游戏化学习资源:通过教育游戏和模拟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教授相关的信息科技概念;
⑦项目式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项目工作,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资源,以此来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⑧外部资源链接资源:提供指向外部教育资源的链接,如在线教程、专业网站、开源项目资源等,以便学生扩展学习;
⑨社交媒体资源:利用社交媒体资源来发布课程更新、讨论话题和分享学习成果,增加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⑩移动学习资源:可以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使用的应用资源,以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⑪生成式人工智能资源:多模态、大模型人工智能应用平台,可用于智能学习及评价等领域。
为了让课程资源有更好的呈现与表达,应充分考虑与信息科技课程相关的因素:
①学习目标。确保资源与教师“教学指南”和学生“学习手册”中的教学目标表述相一致,能够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②学生特点。考虑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和技术能力,选择最合适的呈现方式。
③技术可行性。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访问所需的技术资源,并考虑到学校的设备和网络条件。
④互动性与参与度。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提高学习的动机和效果。
⑤可持续性与更新。定期更新课程资源,确保内容的时效性和相关性。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呈现与表达,可以提高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信息科技课程资源的表达,应当从学生视角考虑,以最适应学生学习、应用的形式呈现。
例如,在考虑学生“学习手册”的表达时,要紧紧抓住信息科技课程的“六条逻辑主线”,确保内容的连贯性和递进性,使得学生能够在各个学段逐步建立完整的内容体系。
同时,应该注重数据的采集、处理、应用的实践和体验,鼓励学生通过项目学习、团队合作和创新实践来提高数字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材料和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而对教师“教学指南”的表达,也应从学生学习角度出发,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以提高教学指导的及时性、有效性和精准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课标》要求“围绕”学生“学习手册”与教师“教学指南”开发资源,说明这二者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核心。目前,还有不少地区的教育数字化建设水平不高、数字化教学条件有限,加之不少地区管理部门对信息设备使用的时间也有一定的限制,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地使用数字资源进行学习的学校为数不多,学生能利用的网络资源也非常有限,所以纸质方式呈现的课程资源,仍然是这些学校信息科技课程教学的首选资源。
所以,如何“引入多元化数字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怎样“支持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这些都是信息科技课程资源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各地在这方面也在积极进行探索,从《课标》的理解出发,探索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课程资源建设的路径,为课程落地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都是值得肯定的。
相关推送:
义教“信息科技”课程资源建设 | 从教材到“教学指南”“学习手册”,课程资源如何开发
义教“信息科技”课程资源建设 | 信息科技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生态:育人目标、环境、方法与评价一体化构建
义教“信息科技”课程资源建设 | 初中信息科技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跨学科主题“云南非遗”课程资源建设为例
本文作者:
李维明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文章刊登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4年第08期
引用请注明参考文献:
李维明.从教材到“教学指南”“学习手册”,课程资源如何开发[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4(08):15-17.
欢迎订阅
点击图片即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