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闪崩”造成的“社会风险”如何防范?

更新时间:2023-12-09 10:01:30作者:橙橘网

平台“闪崩”造成的“社会风险”如何防范?



方兴东 毕 奇 洪 勇

编者的话:近日,“阿里崩了”“腾讯视频崩了”“滴滴崩了”等事件接连登上热搜。随着互联网应用与大众生活的紧密绑定,因某个手机应用或系统网络突然“瘫痪”,而可能引发的社会性风险正在上升。从技术层面来看,平台“崩了”一般都有哪些原因?对于这种在“进步中”衍生出的新风险,我们应如何予以规避和应对?

抑制垄断、激活竞争是最优解

方兴东

不久前出现的某网约车平台故障,事故持续近12小时,导致了全国多地大量用户无法正常使用。该网约车平台拥有超过5亿用户和3100万司机,其国内市场用户占比逾70%,覆盖了中国超过400个城市和10个国家。显然,我们已不能仅将其看成日常生活的APP应用,这样的平台已成为整个社会正常运行的一个关键社会基础设施。

“闪崩”背后的严峻问题在于:数字时代,应如何最大限度保障我国关键基础设施体系的安全可靠?毫无疑问,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可靠的技术系统,类似的故障可能将成为我们数字生活不可避免的部分。目前,无论是支付平台、还是打车平台,都已深度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形成事实上的数字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具有极大的社会性和公共性。而相关设施往往以资本驱动的市场化方式运营,高效但缺乏系统性保障机制,也成为数字社会最大的隐患源头之一。

单纯依靠平台自身的努力,显然不足以将事故概率降到最低程度,需要探索建立全新的企业、政府和社会等多个利益相关方治理机制。监管层面,相关法律体系已在不断完善,包括《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后续应进一步在商业性和社会性之间作出平衡,包括不断提升平台主体责任,形成社会化的日常支撑和监督能力,完善事故快速响应和支援能力,以及建立客观综合评估和相关奖惩机制等。

在诸多促进平台安全和可靠的方法中,竞争无疑是最有效也最可持续的。有效竞争可以让用户始终保持灵活的选择性,在个别平台出现事故的同时,可以从容切换和替代;通过市场的有效竞争,使得平台始终将安全和可靠的服务提供,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加大投入,落实平台社会责任感;而对于广大用户来说,也要形成基本的市场意识和数字素养,平时尽量有意识地避免依赖单一服务平台,而尝试养成多种应用的可选择性。

在建立良性竞争市场格局的目标下,监管层面应抑制垄断、激活良性竞争。须注意,竞争政策不仅仅只是事后监管的“被动”的反垄断等措施,还可以形成事前监管等“主动”有为的新格局,进一步优化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核心作用。(作者是乌镇数字文明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不能完全倚赖系统的自我完善

毕 奇

随着互联网应用深入大众生活,平台“崩了”所带来的影响是跨地区、跨人群的,且往往具有很强的扩散性和传导性;从性质上看,它也有别于以往的自然风险,更多属于人类在“进步中”所衍生出的新风险。

系统崩盘的根源众多且复杂。除了自然灾害,还包括设计缺陷、测试漏洞、人为错误、恶意攻击等。无论是由于什么原因,其结果就是系统的工作量在短时间内远远大于其自身能力,最终导致无法正常运转。

随着用户需求的到来和增加,在系统里会形成队列。队列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特性,就是当队列长度接近系统容量时,系统处理每件事的时间,会从一个稳定值,变成一个增长值。这个增长是非线性的,系统处理每件事所需的时间都会增加,导致其能力及容量急剧下降。最后就出现了系统无法正常运行、乃至崩盘的情况。这种现象,我们或可从公路的堵车现象中理解和体会到。

系统崩盘的类别也可追溯到传输和算力这两个不同的体系。防范崩盘的手段也须在这两个体系分别实施。首先是增加系统的冗余,为系统提供充足的保险系数。从传统方法上看,复制多个并行的传输系统,并把冗余的算力及存储分布到不同地区,是惯用的做法。在算法上,辨别主次,遏制事态发展,完善保护机制,在现代系统中也有较好的进展。此外,完善系统规范,制定应急措施,在机制上防范人为错误的发生,并加强系统承受恶意攻击的能力,都是厂家、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一直追求的目标。

尽管有以上的进展和措施,限于成本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系统永远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因此,除了指望在系统上不断完善,在政府和个人方面,也需要有一些配套办法来减轻系统崩盘的压力,防止出现最糟糕的局面。

从政府方面来说,规范系统大规模停运的时长和频次,定期检查责任落实情况,制定应急预案,并适时演练,是不可或缺的管理步骤。在个人方面,预备一定的应急计划及物资,通信方式、工作模式、生活安排方面做个“备份”,是避免措手不及的有识之举。(作者是中国电信首席专家、美国贝尔实验室院士)

仍需保留一定传统生活方式

洪 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互联网服务的依赖性大幅增加。尽管生活的便利性与效率已大大提升,但我们也需要警惕因“过度依赖”网络服务带来的种种风险。

在笔者看来,大型互联网平台如出现“闪崩”,可能会造成这样几种社会性风险:一是影响日常生活,如网购、支付、行程安排等任务都会受到影响;二是影响公司运营,许多公司和组织依赖于在线办公平台系统来进行业务流程管理和信息共享,相关应用一旦出现故障,会对公司运营造成较大影响;三是影响社会稳定,如电子邮件、在线银行、电子政务等关键基础设施平台出现故障,会对经济和社会运行造成影响;四是数据安全问题,须关注信息安全、用户隐私、网络攻击防控等“短板事项”,确保互联网服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应如何规避因对互联网平台过度依赖造成的“社会性风险”?来自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必不可少。政府层面,应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公众网络安全的教育,提高公众对潜在威胁的认识,减少在互联网中断期间成为网络攻击目标的风险。同时,政府应提供可替代方案,维护传统邮政、电话等民生类基础服务,使人们能正常进行生活和工作。

互联网企业应加强内部信息安全管理,形成多样化备份方案。对于重要的数据和信息,将数据存储在云端和本地硬盘上,或使用不同的云服务提供商,采取多样化的备份方案,以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

公众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以处理互联网服务中断带来的影响。一是在拥抱现代化带来的高效与便利同时,也应保留一些应急意识,对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有所保留。如留有一定的备用现金、保留备用的通信工具、备用交通方式等,以便在必要时能够独立于互联网服务;二是多元化使用服务,不过分依赖某一个互联网服务或平台,多元化使用不同的应用和工具;三是参与网络服务反馈,积极向相关部门报告问题,促使服务提供商及时解决潜在的风险和漏洞。

打造稳定安全的互联网环境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合作创新,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可靠和安全的数字化社会。(作者是商务部研究院电商所副研究员)▲

本文标签: 互联网  社会性  社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