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款咖啡被检出致癌物” 咖啡没法放心喝了?真相是→
2023-12-11
更新时间:2023-12-11 08:24:55作者:橙橘网
摘要:城市规划和管理要克制包容,才能让文化在公共空间里“自然生长”。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魂,公共空间的魅力离不开人文艺术和市井烟火气。
当城市进入内涵式增长,如何通过城市更新促进公共空间的文化气息?日前,中外专家在第六届大都市规划国际咨询会“城市更新和人文艺术”平行会议上开启了头脑风暴。
城市管理不能“犯洁癖”
“文化是城市规划里用得最多的词,却是在实施过程中做得最少的事。”同济大学教授、原常务副校长,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伍江认为,城市规划管理要克制和包容,才能让文化在公共空间里“自然生长”。
文化并不是办一次活动、画一幅作品这么简单,而是一种积淀,需要人们长期有意识地去守护而不是干预。因此,人们首先要正确认知文化之于空间的价值。“如果一个物质产品存在的时间足够长,物质价值长期折旧最后可能降为零,而文化价值会逐步提高到无限大。城市是人类最大的物质产品,价值延续,就需要依靠文化塑造。”伍江说。
然而,城市的文化气息、市井里的烟火气是很难规划出来的。“在规划、建设和管理中,不能‘犯洁癖’,如果过多去关注空间的整洁性、秩序性,过分去干预和压制,城市就很难有活力。”伍江认为,管理在克制之余还要有包容性——
“城市空间应该具有包容性,城市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包容,文化创造的可能性就越大,越可能产生人类伟大的艺术。公共空间承载的文化应该注重价值的多样性、形式的多元性,其逻辑的根本是指向无处不在的、更新各个环节中的普通人的幸福”。
与此同时,城市更新应注重“有机性”,目的是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无体检不更新’,做城市更新前要有城市体检的环节,千万不要在空间没病时就去治病,甚至给它生造一个治病的理由。”伍江说。
大都市的活力离不开水
“几十年前,上海人说要去黄浦江,那是骂人的意思,去黄浦江的意思是不想继续生命了。现在彻底变了,大家说起去黄浦江都觉得是好事。”伍江说。
理念的转变,来自城市规划建设的引导。在业内,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的贯通开放,已经被公认为是成功的空间开发开放样板。经过十数年努力,“一江一河”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市民都能接受的公共空间,文化内涵也在不断被注入。在这里不仅有网红打卡点,还有骑行活动、艺术画展,还有各式各样的音乐会等文化活动,人气也越来越旺。比如,2014年在徐汇滨江举办的首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人流量是4万多人次;第二届在浦东滨江举办,来了8万多人次;第三届在杨浦滨江举办,来了20万人次……
滨水空间是激发都市活力、改变都市文化形态的宝贵资源,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曼纽尔·布朗克对此深有同感。马德里河是城市最重要的一条河流,以前沿岸都是车行道,噪音大污染多。“通过艺术规划,我们对马德里河沿岸滨水区进行复兴,成功地将城市曾经的贫富区隔离带,转变为最具有公共性和魅力的花园,改变了滨河的景观、活动以及马德里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很多人喜欢带着孩子来这里玩。”在河沿岸,一个存在至少数十年之久的屠宰场,经过更新设计,变成了人气十足的读者之家。
在伍江看来,“一江一河”还需要提供更多艺术产品、文化活动,让空间活力彻底被激发,让市民得到更多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10个新机制试点延续文脉
城市更新本身是一个复杂议题,上海也在面临更大的挑战难度:把美的建筑基因传承是必需,但怎样兼顾区域功能更高能级,土地利用更加高效,民生福祉得以增进,街区巷道更具活力,还要让企业主体能够参与,投入产出更加合理……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赵宝静说,上海创新机制,推出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和责任估价师“三师联创”机制,在外滩第二立面等10个更新单元中试点。“在实践案例中,‘三师联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她表示。
“三师”联创就是把串联变成并联,规划师、建筑师、估价师能够充分沟通,彼此启发,不断优化细节和指标,最终得出一个成熟、经济、可持续的更新方案。
10个单元包括外滩第二立面、老城厢、徐汇衡复、静安石门二路片区,既有迫切需要改善居住环境的旧改地块,也有历史积淀深厚的风貌保护区域。在推进中,10个试点案例都要求“三师”深度挖掘,用文化提高整个地区的功能价值,比如在老城厢地区延续传统江南的宅院肌理,曲折蜿蜒的街巷格局,在衡复风貌区延续传统的花园洋房、街道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