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费率改革迈入第二阶段: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2023-12-11
更新时间:2023-12-11 19:55:06作者:橙橘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董鹏 成都报道
12月8日至13日,由摩根士丹利与中信证券联席保荐的瑞浦兰钧开始招股,若一切顺利,该公司将于12月18日在港交所上市。
瑞浦兰钧,于2017年成立,主营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设计、研发、制造和销售,如今公司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电池生产企业之一,2022年营收规模更是一度接近150亿元。
青山集团是瑞浦兰钧的控股股东。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青山集团以3680亿元销售额位列世界500强的第238位。
随着该公司的上市,有千亿镍王之称的 65岁的青山集团创始人项光达也将迎来人生首个IPO。
不过,从行业运行趋势来看,此时选择上市或许已经错过了最佳窗口期。一方面,今年锂电行业需求增速明显回落,行业景气度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港股市场处于低位,也难以给公司给予更高的估值溢价。
截至12月11日收盘,收入规模更大、盈利能力更强的中创新航总市值为294亿元人民币。而瑞浦兰钧,于去年8月及9月的B轮融资投前估值为248亿元,投后估值则达到 303亿元。
相比之下,瑞浦兰钧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的压力异常显著。
盈利问题未解
瑞浦兰钧,成立于上一轮锂电景气周期,并且十分幸运的赶上了2020下半年以来的本轮需求爆发周期。
也正是受到近几年下游新能源汽车、储能领域等新增需求的带动,瑞浦兰钧从2019年4月开始批量交付锂电池产品以来,产能、出货量、营收规模均实现了巨幅增长。
仅以产能为例,与2020年以来全产业链的扩产步伐保持同步,2020年底时公司设计年产能为4.2GWh,到2022年底时已经增加至35.2GWh。
加上2022年以前的终端需求,尤其是动力电池的供不应求,瑞浦兰钧过去几年收入增幅惊人。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时该公司总收入为9.07亿元,2021年、2022年分别增加至21.09亿元和146.4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301.9%。
就下游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两个细分市场而言,瑞浦兰钧的优势市场更为集中在储能领域。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2023年上半年,瑞浦兰钧储能电池装机量全球排名第4位,同期公司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第10位。
也可能是受到上述产品结构的影响,虽然前几年公司营收出现大幅增长,但是整体规模依旧落后于中创新航(3931.HK)等同业公司,更是无法与处于一线梯队的宁德时代(300750.SZ)、比亚迪(002594.SZ)等公司相比。
同时,与国轩高科(002074.SZ)、中创新航相比,瑞浦兰钧还有一个最主要的盈利能力尚未解决,“尽管我们的销量有所增加,我们仍未达到盈利阶段。”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期间,该公司归属普通股东净利润分别为-0.41亿元、-7.17亿元和-3.54亿元,而中创新航早在2020年时便已经开始盈利,2022年归属普通股东净利润更是达到6.9亿元。
对此瑞浦兰钧指出,“2021年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导致我们的动力及储能电池产品录得毛损,以及我们产生的不同经营开支;2022年上半年的储能电池产品亏本出售(抵销了2022年下半年动力电池产品及储能电池产品销售的部分毛利),以及我们产生多种经营开支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2022年是终端市场需求最旺盛的阶段,是锂电池企业报表利润转正的好时机。
而进入2023年后,伴随着需求增速下降、行业景气度的下降,全产业链集体陷入去库存的背景下,锂电池企业经营压力明显增加。
在上述行业背景下,瑞浦兰钧实现盈利的难度明显增加,上半年公司亏损金额达到7.1亿元,相当于2022年全年的亏损金额,再次刷新了成立以来的亏损金额纪录。
至于实现盈利的节点,则可能要等到2025年,“鉴于2023年下半年锂离子电池行业的市场竞争持续,我们预期2023年将录得净亏损……我们将能够于2025年实现盈利并产生经营现金流入。”
以上短期内难以解决的盈利问题,或许也是公司选择港股上市的原因之一。
盈利时间表
对何时能够实现盈利,瑞浦兰钧预计于2025年有望实现盈利 。其给出的具体解决方案,包括了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对原材料成本波动的应对能力、增加销售收益和形成规模经济等。
或许,也是基于上述逻辑,瑞浦兰钧此次港股上市募集的资金仍然计划投向产能。
根据公司测算,假设此次发售价格为19.4港元/股,经扣除包销佣金、就全球发售应付的费用及估计开支后,公司将自全球发售收取所得款项净额为21.19亿港元。
其中,80%或16.95亿港元的资金,计划用于扩大公司自身产能,具体包括温州工厂三期项目(设计年产能24GWh)、佛山工厂一期项目(设计年产能16GWh),以及重庆工厂(设计年产能30GWh)。
“我们的业务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有效执行产能扩张计划的能力。”瑞浦兰钧称。
按照规划,2023年底前公司将实现62GWh的设计产能,并于2025年底前实现超过150GWh的设计产能。
不过,与上述宏伟产能扩张计划相悖的是,过去几年时间里,瑞浦兰钧当前的产能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相关数据显示,2020-2022年,该公司工厂的整体利用率为50.3%、86.4%、73.9%。其中,2022年的产能利用率的逆市下降,是受到当期温州和嘉善工厂新生产线处于产能爬坡期的影响。
不过,进入2023年后,终端需求下降对电池企业的冲击十分明显。受到销量下降的冲击,今年上半年瑞浦兰钧工厂整体利用率已经降至49.4%。
实际上,除了宁德时代、比亚迪以外,其他下游电池制造企业盈利能力都十分一般,而瑞浦兰钧在产能利用率处于低位的背景下,仍然选择继续产能加码,可能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与2021年、2022年市场相比,今年锂电池市场的竞争明显加剧。
这使得,不仅是在具备相对竞争优势的储能电池,还是在厮杀激烈的动力电池市场,瑞浦兰钧的市场占有率均有不同程度下滑。
按照装机量计算,公司在中国动力电池的市场份额,由2022年的1.7%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1.2%;全球储能电池市场,公司在全球锂离子电池制造商中的市场份额,则由8.8%下降至5.7%。
从以上角度来观察,瑞浦兰钧的扩产某种程度上是“被推着前进”,一旦放弃产能扩张的路线,后续市场份额、装机量将可能出现断崖式下降。
此外,从上市节点的选择上看,今年上市也显然不如2021年、2022年行业景气度处于高位阶段,市场无法给予更高的估值溢价。
比如同在港股上市的中创新航,目前总市值较为2022年10月公司上市时已经腰斩,总市值由上市初期的600亿元以上降至当前的294亿元(人民币)。
瑞浦兰钧选择此时上市,或许本身也是一个较为无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