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动向!未来更多北京中考生将通过这些方式上高中

更新时间:2023-12-12 08:31:12作者:橙橘网

权威动向!未来更多北京中考生将通过这些方式上高中


中考一直以来是基础教育学段重要的指挥棒。新一轮中考改革落地实施后,如何让中考从区分学生的“分水岭”,变成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赋能棒?新一轮中考改革的逻辑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将对新时代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产生哪些深远影响?

针对家长和社会关心的新一轮中考改革的热点问题,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在北京二中举办的第三届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论坛暨北京市教育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上,作了题为“筑牢教育强国根基 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切入点 加快推进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报告。

据了解,该主旨报告回答了“教育强国建设,首都何为”这一重大时代命题,也释放出最新的改革信号。 比如未来中小学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将更加关注小范围、学区内、集团内按需轮岗,使更多学生通过市级统筹、指标到校、“1+3”学区入学等方式多渠道入学,在高中阶段进一步扩大已有教育集团、教育联盟和学区的作用,通过有组织的育人体系设计,纵向打通各学段人才培养环节 等等。


以下为报告全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对基础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重大论断。2023年,北京市以筑牢教育强国根基为指引,启动了新一轮中考改革。本轮改革不是单一问题导向下的减负式调整,而是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切入点,对基础教育有组织育人体系的构建实践,将对加快推进新时代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把握教育强国建设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面对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期待、新要求,基础教育要通过多方面统筹推进、同向发力,做大做强“生命线”,回答好“教育强国建设,首都何为”这一重大时代命题。

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高质量发展作为“生命线”,教育评价改革、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基本建设等每个要素系统都要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强“生命线”的韧性,更加适应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我们必须在把握高质量发展这条“生命线”上下功夫,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目标,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关键作用,重点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培养浓厚学习兴趣,提升创新思维品质

将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任务。服务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高等教育的责任,基础教育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基础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主要不在于当下,而是通过为孩子奠定浓厚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品质和健康身体素质,为国家未来高质量发展做储备。

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系统性跃升。近年来北京持续优化教育评价体系,以中考改革为切入点,打通从“基点”到“龙头”高质量发展的脉络,向前撬动九年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向后撬动高中教育改革,以及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成长,延伸影响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最大市情就在于是首都。基础教育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应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合格的首都市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现在中小学课堂里的学生将成为首都建设的核心力量,基础教育工作者手中的“生命线”,就是这批未来生力军的基本素养。能否固化好他们的基本知识、能力素养和兴趣,直接决定着2035年乃至2050年首都发展的远景面貌。我们必须立足新时代首都发展对基础教育发展的新期待,形成更加符合新要求的教育环境观、资源观和效度观,构筑好支撑“生命线”的四梁八柱。

高质量推进有组织育人。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是一个整体的人才培养链条,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沿着这一链条循序渐进地提升。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正在大力推进一体化建设,但其他方面的教育供给基本仍是“分段式”,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和重点尚未有效衔接。在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中,要通过有组织的育人体系设计,纵向打通各学段人才培养环节,保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聚焦,确保培养过程不间断。

探索教育减量发展新范式。
北京是全国首个实现减量发展的城市,不再以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入通过存量提质增效和增量结构调整为主的新发展模式。一直以来教育增长主要依靠资源的聚集,比如增加课时、作业量和考试评价等,这种简单的聚集要素求增长模式造成孩子的负担持续叠加。在新形势下,要主动探索绿色低碳减量的发展范式。宏观上,改变以往要空间、要投入、要编制、要指标为主要特征的资源聚集,通过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方式调结构,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微观上,以最高效的课堂、最少的作业量、最精的考试和练习实现教育目标。

构建多维非线性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非线性、多维的,靠“缺什么就补什么”“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建设”的单一维度教育资源堆砌行不通,必须从“要素性地解决资源问题”向“结构性地解决体系问题”转变,由单体学校供给向更加包容、多元的区域供给、集团供给、共同体供给转变。从小微尺度入手,让学区和学校联盟从简单的资源辐射变成体系构建,如未来中小学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将更加关注小范围、学区内、集团内按需轮岗,并引导教师对备课教案、考试评价等小尺度教育工具进行结构性构建。

树立新的教育资源盘整策略。
首都基础教育当前面临周期性教育人口变化和本地人力、空间资源有限的双重挑战,依赖新建学校、新增编制的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用新载体、多渠道让人员、课程、空间等各个要素流动起来,同步配置必要的资源增量,化解局部的教育资源供需矛盾,提高供给效率和育人质量。

把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趋于下降,人口红利优势逐渐减弱,克服人口红利减弱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必须把“人口红利”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才红利”。教育作为提高人口素质、形成人力资本的最基本途径,要通过服务供给,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让他们进入到各行各业,让“人才红利”越来越厚实。

三、以中考改革撬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为夯实教育强国基点,近年来北京聚焦学生的实际获得,以考试评价改革为切入点,从内容、方式、策略等不同维度优化教育供给,推动高质量“生命线”系统性跃升,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

通过“大减法、小加法”把考试评价指挥棒变为学生全面发展赋能棒。
今年北京市开启新一轮中考改革,表面带来的直观感受是减少计分科目、减轻学生负担,实际最终指向是以考试评价改革为指挥棒,让不同的考试方式引导学科实现应有的教育教学目标。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在提高学习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低效、无用、多余的学习和考试内容,在考试中嵌入对兴趣和思维品质的考察,提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整考试科目和计分方式,引导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认真落实新课标要求,而不是简单追求考试高分。比如初一、初二的学生摆脱了地理、历史、生物和化学科目考试计分的束缚,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提升学习兴趣和思维品质上。

依托“多渠道、新载体”使教育效能实现系统性跃升。
这不仅是为中考改革深入推进提供支撑,更多体现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方法。“多渠道”即用多样化测评表征学生的学习质量,使更多学生通过市级统筹、指标到校、“1+3”学区入学等方式多渠道入学,进一步弱化中考的分水岭作用。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新载体”,通过在高中阶段进一步扩大已有教育集团、教育联盟和学区的作用,让它成为新的育人载体,进而形成多种形式的教育共同体,如高中联盟校既可以拓展不同特色的资源供给,也可以实现学生的连续培养。在连续培养过程中,凝结形成德育建设、师德师风、育人能力、课程资源、空间资源统筹、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等一系列大中小幼一体化培养体系,让学生能够在本地完成9-12年基础教育连续消费,并把消费惯性延续到本科乃至就业阶段,勾勒一条从“基点”到“龙头”紧密衔接的高质量发展清晰主线。

四、从“六个必须坚持”认识和把握做好基础教育工作的立场观点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六个必须坚持”,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我们要以“六个必须坚持”为引领,不断探索和谋划推动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新举措。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在教育改革中关注的是孩子的实际获得,面向教育对象采取有针对性举措;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负责;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基础教育观改革不是对传统与创新的简单取舍,需要有历史沿革地纵深推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集中有效资源化解最突出矛盾;必须坚持系统系统观念,不单纯进行考试、课程或教师队伍改革,而是协同推进各项改革措施;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推动首都基础教育改革请进来走、出去,主动融入全球教育治理体系。


教育具有民生属性、战略属性和政治属性。教育是民生,是“七有”“五性”的首要内容,必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教育是战略,培养的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坚的力量。教育更是政治,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必须将教育的主导权牢牢抓在自己的手里,必须不折不扣的贯穿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编辑 | 京教君

来源 | 北京市教育学会


今日推荐视频


欢迎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注意!微信算法改版了!

圈友们要是不给京城教育圈加星标,

可能就收不到京城教育圈的推文了,

所以,亲们一定一定一定要加星标!

重要的话说三遍!

然后,多点在看、多点赞、多分享,

不然我们就要失去彼此了……

亲们,快加星标,风里雨里,

京教君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