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薛高子公司被执行超164万
2024-01-08
更新时间:2024-01-08 12:46:24作者:橙橘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眼下,无论是宏观层面处于美元加息周期的尾声,还是整个行业估值的回撤,医药板块无疑已经处于“货真价实”的底部阶段。基于此,不少业内人士也直言:医药行业未来3-5年处于大周期的底。
从现实情况也可以看到,目前整个医药医疗行业投资步入下行通道,估值陷于低位,上市公司表现跑输大盘,未上市医药公司的融资亦陷入冰点。医药魔方投融资数据库显示,2023年,中国医疗健康领域共发生1797起投融资事件,环比下降16.11%。在融资金额方面,2023年中国医疗健康领域融资金额约1500.2亿元,相比于2022年的2578.7亿元,环比下降41.82%。
具体到不同领域,去年,国内医药赛道(包含创新药、传统制药、改良型新药)共发生融资事件467起,同比下降17.34%,融资金额达936.3亿元,同比下降26.53%;医疗器械赛道(包含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及基因检测)共发生623起融资事件,同比下降17.26%,融资金额为368.4亿元,同比下降57.92%。
针对当前的资本市场表现,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医药板块自2021年度中期开始调整以来,已经足足持续了2年以上的震荡下行,板块酝酿着消极的情绪,公募基金配置比例和行业指数估值区间均处于历史最低5%档位。”我们认为,任何行业均存在周期,医药板块当前如此极端的情况意味着该板块的长期牛市即将到来。这个上升时点的到来,也许伴随大盘的修复,或也许因为某一事件暴 发。对于医药投资者来说,未来3年是布局医药板块的又一‘黄金阶段’。“
“资本市场的提振对于药企来说意义重大。首先,资本市场是很多药企IPO或再融资的主要渠道,资本市场的估值回升能够大幅度提升药企的研发投入水平,促进管线的早日落地;其次,资本市场也是众多药企股东、管理层和技术骨干变现的主要场所,要通过资本市场手段做到对人才的正确激励,才能促进企业‘产、投、研’的正向循环,塑造企业强大的造血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最后,资本市场的提振和活跃,能够激励更多的投资人向早期、确定性不强但技术路线先进的管线布局,能够给投资人更多的风险收益比,加速更多新药、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孵化进程。”上述分析师说。
“黄金赛道”受挫
回顾整个2023年,全球医药创新开始进入新的发展周期,特别是在资本市场遇冷、价格战博弈、全球化“退潮”等诸多挑战下,生物医药面临较大考验。此前就有业内人士直言:2023年是生物医药产业转型之年。
近年来,随着国内生物医药创新生态的加速形成,CXO被视为衡量行业景气度的重要“风向标”。而CXO行业在2023年也进入了调整期,高增长预期不再。
据CXO行业龙头药明生物2023年12月披露,受生物技术融资影响,行业在未来两年预期个位数增长。由于新冠项目收入快速降低,药明生物方面评估,整体收入包含新冠已是高基数,在达成行业2倍增速的情况下业务表现或将不及预期。尤其是D端新增项目数减少导致3亿美元收入的减少,以及M生产收入递延带来1亿美元收入降低,而这也是2023年不及预期的主要原因。此外,药明生物指出,投资于全球产能以支持未来增长。这些全球基地的产能爬坡导致2023年毛利亏损1亿美元。新产能爬坡、以及收入增速放缓均将导致公司利润下降。
药明生物彼时不经意之间释放的“寒意”直接带崩了整个港股CXO板块,更向全行业传递了消极的信号。
2023年12月底,甘肃皓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湃肽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思睦瑞科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家CXO公司接连主动撤回IPO上市申请。
公开信息显示,皓天科技面向医药创新企业,提供高端药物原料药及其关键中间体、佐剂等功能分子的设计、合成、功能化应用过程中的CDMO和CRO服务。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41亿元、2.44亿元和2.88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为42.85%。
湃肽生物产品及服务包括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多肽原料药/高级医药中间体,已搭建了丰富的产品管线,涵盖亮丙瑞林、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利那洛肽等知名品种;多肽原料药研发及定制生产服务(CDMO/CMO);多肽药学研究服务(CRO)。另据财报数据,2020年-2022年,湃肽生物营业收入分别为8,617万元、1.43亿元及2.15亿元,复合增长率为57.8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437.97万元、3,269.07万元及5,785.75万元,复合增长率为100.59%。
思睦瑞科是一家拥有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运营及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等专业服务能力的CRO公司,截至2022年末,公司已累计承接了超过220项疫苗Ⅰ-Ⅳ期临床试验运营项目及300余项临床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业务,项目承接量连续三年市场占有率超过30%。另据财报数据,2020年-2022年,思睦瑞科营业收入分别为1.88亿元、2.75亿元和3.6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9.78%;净利润分别为2,773.72 万元、6,179.34万元和8,713.36万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7.24%。
尽管前三年业绩表现不错,但从2023年A股CXO企业发布的三季度财报数据可以看出,不少企业遭遇业绩阵痛期,营收、利润双双下滑。这也是由于,在过去的三年中,由于新冠疫情催生了大量的疫苗及药物的研发需求,也为CXO企业的业务增长提供了增量的需求。但随着新冠订单需求的逐渐褪去,CXO行业的增长更多将回归行业本质,增长主要来源于医药行业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
“从当前医药行业的市场环境来看,自去年以来国内生物医药行业面临资本寒冬的冲击,融资出现困难,此外,生物医药企业本身也面临着同质化严重,创新驱动力不足的问题。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生物医药研发投入动力不足,如此,CXO行业出现利润下降也是自然。”上述分析师说。
生物医药转型路漫漫?
CXO板块的受挫也被认为与整个生物医药板块深陷困境息息相关。
药明生物首席执行官陈智胜博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在医药行业,如果海外市场环境是零下2-8℃的冷,中国市场环境是-20℃的冷。这次行业下行周期从2021年第三季度就开始了,药明生物是在2023年第一季度感受到“寒冬”的迹象,也算是业内最后一波感受到寒冬的企业。
“2023年是药明生物转型的一年,我们第一次在行驶的高速路上遇到了行业低谷这一路障,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份宝贵的经验: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陈智胜指出,公司希望通过18个月的调整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修炼内功,在未来实现更稳健的发展。当前,药明生物的收入还在持续增长,尽管2023年业绩表现进入谷底,但未来几年预期毛利率和增速将持续恢复增长,2024年会比2023年更好,2025年及以后恢复强劲增长。
在药明生物看来,2023年第一季度已经可以感受到“春天”的迹象。但也有不具名药企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以当前市场环境来看,“春天”还有很远,2024年可能比2023年更难。作为创新药企,能做的就是降本增效,加强商业化节奏,重视现金流储备。
对于单家医药类上市公司而言,在目前的环境下,一方面,需要在医保基金和居民均紧缩支出,且一级和二级资本市场投资都遇冷的情况下,医药医疗企业需保住现金流,严控成本支出,确保合规运营,以平稳过冬为目前的生存要义;另一方面,产品管线布局方面仍需逐步降低仿制药占比,提升创新药研发,“仿创结合”仍是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鉴于我国医药研发的实际水平仍相对较低,Fast-follow打法仍是目前的建议方向,未来再逐步由Me-too、Me-better向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首创性药物First-in-Class进阶。此外,在创新药研发中需避免扎堆市场上已集中研发的靶点。”上述药企高管说。
不过,同样属于CXO企业,ClinChoice昆翎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甄岭对当前市场环境报以乐观的态度。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从大环境来看,尽管叠加各种不利影响,但整体大经济环境在发展,全人群寿命在增加,人口老龄化在继续,而医药行业在任何一个成形的经济体都会是一个支柱的产业。从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现在全球新药研发的R&D投入,基本上在2600亿美元左右,过去这几年增速约8%-9%,从现有行业信息来看,接下来的走势依旧会维持在7%左右的增速。而在这7%的增速下,2600亿投入中约有60%落在临床阶段,这是目前整个医药研发的特质。
“尽管有些政策和监管上限制了一些创新药的定价和未来销售额,提高了对于没有营收的生物医药企业上市退出的门槛,但这些都是短暂的情况。我们觉得医药行业接下来依旧是国内重要的一个支柱产业。中国作为第二大的全球经济体,要赶超欧美,医药行业会是一个重要的领地。”甄岭说,当前中国化药的研发落欧美约数十年,生物制药仅落后欧美十几年,但是在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相关行业,中国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正因为如此,国家层面对于整个医药行业的支持不会减少,只会增加。
持续投入以破茧成蝶
从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目前阶段被认为是医药行业新周期开始,一轮泡沫以后,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真正裸泳,真正一批优秀的企业才能开始兑现成长,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公司,开始显示出来。
谈及目前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现状,泽璟制药董事长、总经理盛泽林表示,当前,制药产业集中度仍较低。早期由于仿制药壁垒相对较低,国内多数制药企业的重点发展仿制药,同质竞争严重。我国制药行业百强的集中度在40%-50%左右,而全球CR100保持在约80%。同时,制药产业国际化程度仍较低。国内制药企业的收入均主要来自国内市场,国际参与度仍较低。目前国内生物医药对全球贡献约为12%,而创新药的贡献占3%左右。
“国内新药市场仍以进口药为主。我国新药市场约为200亿美元,进口新药约占70%左右。不过,近年来,受益于国内企业创新药研发投入加大,在研创新药产品数量快速增长。CDE对于药品审评审批优化,医保局将创新药纳入医保加速,头部药企研发支出大幅提升,在研创新药数量较大幅度提升。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盛泽林说。
事实上,目前整个行业的迭代属性在这几年明显加速,部分药物哪怕专利期没过,但效果更好的竞品已经出来了。从国内情况来看,国家对创新药、创新器械在医保谈判中是适当鼓励的,仿制药基本来说已经没有利润空间。无论是市场的变化,还是政策的倒逼,都让中国药企只有猛砸研发、猛抓研发这一条路可走。
在此情况下,盛泽林认为,产品差异化是本土创新药公司的机遇所在。产品差异化的基本特点在于,以患者需求为中心。聚焦全新机制的分子,显著有别于现有疗法;疗效和安全性具有显著性优势;与现有疗法相互补;有更优异的患者顺应性;五是,规模性生产成本显著下降,药费下降。
“基于上述特点,并结合相关市场的监管政策,中国创新药企业在未来仍可有较大发展。”盛泽林强调,在差异化布局的基础上,药企需要积极参与全球研发,实现“In China, For Global”的目标:一是,中国创新药将逐步实现国际化。国内技术领先的企业已经开启创新药的国际化步伐,预计未来十年内,我国将涌现一批市值超千亿的创新药公司,领先企业研发费将超百亿,研发占营收比例将逐步提高到20%以上;
二是,未来十年后,中国创新药市场占比将超50%。目前我国药品批文仿制药比例超过95%,仿制药在处方药销售中的比例将逐步下降,预计十年后处方药中的仿制药将从目前的85%左右下降到50%;
三是,生物制品药物即将迎来蓬勃发展。包括基因编辑、细胞免疫治疗和单克隆抗体等生物技术飞速发展,跨国制药公司华人专家大量回流创业加之资本的追捧,良好市场前景和国家出台新药评审政策利好的刺激未来生物制品药物申报量将继续快速增长;
四是,中国创新药研发国际合作将越来越频繁。由于医药行业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创新药研发成本巨大,且不断增加,合作共赢成为创新药研发的趋势。加之小型生物医药企业国际研发能力不足,很多国内外医药企业都选择通过权益转让License-in引进或者共同开发的模式,以减少风险和放大收益。
“随着创新药公司越来越多,资本市场加持下,研发投入持续加大,由销售驱动转向产品驱动公司成长,建立丰富的产品线,大众对高质量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加强,政策和市场环境不断改善等利好因素的助力下,中国也将孕育出伟大的创新生物制药公司。”盛泽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