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霉巡演票房惨败!《芭比》成金球奖大赢家,有人不穿衣服获影后
2024-01-08
更新时间:2024-01-08 20:41:36作者:橙橘网
来谈谈今天的话题,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在小红书上看到这位博主的推流——
不是什么大博主,简介中,号主称自己为“半罐子水语文老师”,发布的内容也多关中小学语文教育。
但也并不止简单的日常教学分享。
最高点赞的视频,名为“教材对女性的PUA,我们到底在歌颂什么”,也正是吸引我之处。
Ta在做着一件我想了很久但总被“耽搁”的事儿——
寻找我们教材里的性别教育观。
关于两性观念的追本溯源,我们聊过的实在不算少。
宏观意义上的,有各大女性先辈著书立作的经典理论;具体语境下的,有藏于东亚文化间的隐形厌女。
唯独,没太触及过学校教育。
因为认为教材的编撰本就是严谨慎重的一桩大事,所以任何批评的声音,也最好十足合理服人。
尤其,是几乎等同于中华文化之精华的语文教材。
但也正是这份谨慎,让我在第一次看见博主万物与文的内容时倍感羞愧。
面对房间里的大象,我也做了把所谓“体面周到”的大人,而我在搜肠刮肚地找寻一个完美修辞之时,赤子早已冲出来道破事实。
自然,手法算不得高明。
与文第一条发出质疑声的博文,矛头就直指史铁生——
7年级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
帮忘记的小伙伴回忆一下,这篇散文写的是史铁生对病逝母亲的怀念,目的,是赞美母亲在罹患重疾时隐瞒病痛,将所有力气用于关爱刚刚残疾的孩子的伟大形象。
原文语句包括不限于: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对此,与文说:
人人都知贾玲的妈妈叫李焕英,而史铁生的妈妈只名为母亲。
紧接着,与文接连发布了两条关于“教材中的母亲形象”的汇总视频。
五年级上册第二课《落花生》——
五年级上册第十八课《慈母情深》——
十九课《父爱之舟》——
而除却直接的母亲形象外,教材选文中一些带着厌女倾向的字句,也被与文一一择出。
好比《白杨礼赞》中的句子“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富贵不能淫》中的“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对此种种,与文在视频中发出疑问:“我们歌颂的,到底是家庭温馨,还是女性压迫?”
可以想见,对这些上至老庄圣贤们的作品的赤裸批判,必然遭到极大的攻击与非议。
在与文的评论区中,刨除杠精们,最值得探讨的一条批驳,是“我们不能用今日价值,审判昔日经典。”
单拎这话,显然是正确的。
可要我说,也不适合放在与文内容之下。
理由很简单,虽言辞犀利直接,但与文的批判逻辑一直不在作品本身。
在列举母亲形象的视频中,与文也举了正面例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母亲。
相较一味歌颂母亲牺牲与劳作形象的文章,这篇作者赞扬的母亲形象,是关于自我人格与精神的。
与文反问,难道我们的母亲就没有过这些关乎人格智慧的高光时刻?
自然不是。
那为何我们只有如《秋天的怀念》这样的样板女性?
是因为“不是没有,而是他们不写。”
更是因为“也有写了的,但他们不选。”
这才是与文真正想要批判的。
并非文章本身,而是个别课文的编选逻辑。
而对孔孟老庄这些不得不选的圣贤们,与文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既一些并不涉及文章核心观点的性歧语句,完全可以删去,若是想要让孩子们学习古时的女性处境,完全可以独辟一个单元。
建议是否合理可以争论,但可见与文的本意并不在否认任何一位时代下的大师。
单纯的,就是想救救女孩子。
话题至此,照理是该聊聊如此引导下,女孩子们该当如何了不是?
可当我真实地询问了身边在读的女生们,发现更多的,是对这些字句的自觉与不屑。
请看vcr:
翻回与文的评论区,女孩子们在面对书本知识的清醒也让人欣慰。
许多女生积极地留言自己在课堂上的不适,并为与文提供着更多的素材。
图源:小红书
有那么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
互联网真的在改变着女孩们的世界。
直到我看到与文谈《富贵不能淫》时提到的课堂现象——
”学到此课,男同学都会起哄,并拿‘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当玩笑话。“
一下让我恍过神来。
改变的哪里是女孩们的世界,改变的只有女孩们自己。
教材里那些偏颇的字句,在女中女高眼里如蠢物死物,却也无声地硬挺在她们眼前,消抹不去。
如同一个关于无声,庞大,磐石般的父权世界的隐喻。
于这些尚在象牙塔的女学生,眼中的现代女性或许是:
如果单身,便过着短视频里“xx岁独居的快乐生活”;
图源:小红书
如果结婚,也能因生育痛苦被看见,而成为一个拥有自我的母亲;
职场上雷厉风行,轻盈地周旋于各种高难度的任务间;
日常中,也深知敏感一点没关系,遇到骚扰可以大声反抗;
对油男的卖弄彻底脱敏,恋爱脑也被根除。
但实际上的现代女性是:
独居的,需得在家中处处装好监控,在门口放上一双男鞋,在阳台晾上一件男衫,若是家中坏了什么需上门维修,甚至还得在床上用被子捏出个人形。
仿佛与一个幽灵男同居。
图源:芒果
生育的,纵是遇到良人不再需要丧偶带娃,却也得面对母婴室的缺乏,工作的断档,为守住自我,只得将公司的茶水间、卫生间、私家车内做挤奶室。
更枉论生育不过是女性身体无数机能之一,而更多的问题,根本还未被看见。
图源:B站
而面对骚扰,倒是可以大声怒骂了,但也只能大声怒骂了。
法律上,性骚扰不予立案,在大街上被拍大腿与裙底,不过也是思想教育一下就放虎归山;
图源:B站
哪怕严重至猥亵,取证也是困难重重。
如果这场骚扰还暗含权力的介入,那就更是纠扯不清了,只能通过舆论讨公道,却还要被骂小作文断案,娼妇自愿。
真相是,困境是结构性的,保护是纯靠个体能动性的。
而如此种种,未亲身经历,确实尚难体会。
记起相识的一位一线中学的老师曾说过一句话:
“我教的女生们,正处在最适宜浸泡在类似‘江浙沪独生女’泡泡中的年纪。”
未自立,可以尽享家中的爱甚至于殷实的物质基底,对嫁作人妇那一套早早地生出不屑。
在大女主的叙事下成长,电影院看的是芭比,互联网骂的是油男。
又哪里知道,就算是劝许沁甩了宋焰回家作妈宝女的风气,也不外乎是父权世界的另一个陷阱——
让你拱手将夫权移回父权。
娇妻到娇女,不过是换一份更稳妥的爱去仰仗。
所以也不会明白为什么,纵然见过全世界,“江浙沪独女们”多半都逃不脱的“回家”结局。
图源:抖音
绝缘男性+家底殷实+独女,或许是时代洪流下的一条逃生暗道。
但它不可复制,仰赖投胎,因而这条道上的人,同个体幸福感可能有关,但谈爸宝妈宝的人格独立?
别说笑了。
记得那期典中典《梦改》吗?
委托人儿子让离异多年的母亲放弃爱好,回家照顾出轨离家多年、归来已是残疾的父亲。
在几位大男人的一通操作下,母亲住进充满劳作工具的“保姆房”。
而她钟爱的乒乓球,被刻成桌子,被裱成画作,被挂上马桶。
图源:b站
当代女性尊重,莫过如此。
世界没有变,世界只是更会玩儿了。
而老一辈女性与这一辈女性唯一的区别或许是——
相较母辈人生那种出生便学作第二性,西西弗斯式无止尽的磨难。
这一辈的女孩们,大致要面临的是清醒的坠落感——
是在平权的幻觉中度过快乐的十来年,而后迎头撞向世界。
才发现自己相信乃至视为天然的理念,竟然都没有发生。
记得那个风靡一时的教育闭环论吗?
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就像是一个闭环,多年后你有一个瞬间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就是子弹击命中的瞬间,此时才是教育的完成。
不单仅是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的教育也如此。
《新闻女王》播出后,很多人开始羡慕起打小看tvb长大的女孩。
觉得tvb里的女生,人均大女主,事业狂,恋爱脑过敏。
对比最多的,是George劝唐芷瑶别白费心思的名言——
找个男人嫁了吧。
被互联网誉为当代歹毒发言。
媒体造势,放出的也多是tvb女性角色的清醒金句。
譬如“有胆量是不分男女的”;
譬如“为何要为男人眼中的贞洁去死?”
又譬如“做女人最重要就是自重。”
作为真·看tvb长大的女生,坦诚地说,小时候的确有被这些飒爽女性们深深吸引。
可长大后回忆那些完整剧情,才明白tvb里的女性,一样很苦的。
好比大律师miss mo这句名言,想必很多人都刷到过吧。
但实际上,她剧中登场第一幕的台词,放在如今,就是要以“媚男”名头判下死罪的。
她们拿到的从不是爽剧剧本,而是这个半吊子时代的撕裂剧本。
该专业时专业,该恨嫁时还是恨嫁。
上一秒是“男人靠得住,母猪能上树”,下一秒就冲着空少狂抛媚眼。
终于看穿父权那套把戏又能如何?即便只是搞钱,也终归是按他们的规则才能上桌。
纵是强如文慧心,还得在高尔夫球场上讪讪陪笑,得妥帖地应付男高层的“我来考考你”。
更何况这个世界哪有这么多的文慧心,更多的只是“追不上努力天才的努力庸才”唐芷瑶。
再搏命又如何?注定人生步步,都带着“不如找个人嫁了”的摇摆。
这时再回想一下教育闭环论,你会发现,于许多女孩而言,子弹会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命中。
当你乘坐高铁,却买不到一片卫生巾救急;
当无端一次好友聚餐,要被猥琐男骚扰暴揍;
当我们无数次付出加倍努力,才发现将将及到第一性世界的起跑线时。
那本沉默的、曾被嗤之以鼻的教材,像是一条一直侯在一旁的幽暗通道,越是绝望之时,越是显眼。
直到有一天,女孩主动走向了子弹。
教育的闭环,命中,完成。
细思起来,其实挺讽刺的。
我们看张桂梅的事迹,感动于华坪女校孩子们的挑灯夜读,也深知教育改变命运之力。
却不想,让女孩们物理上走出大山的方法,竟包括学习精神上的大山。
记得那则华坪女校毕业生做全职太太,向母校捐款被拒的新闻吗?
图源:新浪微博
我既能理解那位毕业生,也能共情张校长。
毕业生诉说的是“我真的很努力了”,而张校长坚守的是“我们还应更努力。”
这也是这篇文最终想表达的,并不是为让年轻的女孩们感到绝望。
而是带来一个坠崖前的缓冲,一个预告,以及一个小小的劝告:
我们可能还需要更努力一点。
磐石未必无法撼动。
毕竟高铁也开始卖卫生巾了不是?